社評/東協的未來充滿挑戰與變數
旺報社評
由印尼主辦的東協峰會及東亞峰會日前結束,中美俄三大國領導人缺席,因而失去亮點,反而讓日本排放核處理水造成的海洋污染疑慮,成爲會議焦點。大陸總理李強與東協國家表達反對的立場,環保人士也聚集場外抗議。東協原本希望討論緬甸和南海議題,卻因大國領袖缺席與日本核污水問題而失焦,沒有具體的成就。東協峰會的價值與未來,在東協國家間引起討論。
大國領袖缺席 峰會失焦
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與日俱增,今年主辦國印尼雖走不結盟路線,卻對美國展現誠意,刻意將峰會由11月提前到G20之前,以方便拜登順道與東協領袖會面。無奈拜登不領情,決定到印度參加G20峰會並於會後訪問越南,卻缺席東協峰會,而由副總統賀錦麗代表,讓印尼大失所望。
拜登去年參加了在柬埔寨的美國與東協峰會,是2017年以來美國總統首次出席,這次仍舊缺席,顯示美國對東南亞的興趣遠不如東北亞;另方面也反映近年來美國對多邊組織興趣缺缺,寧可自行組織一些小圈圈或是強化雙邊關係,企圖各個擊破,完全主導。
中國大陸由總理李強出席,他承諾,中國將與東協建構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並提出4項建議,包括攜手打造經濟增長中心、推進新興產業合作、維護地區和平安寧,以及擴大人文交流。他在出席「東協+3」峰會則意有所指強調,各國須妥善處理分歧和爭端,反對選邊站隊、集團對抗、新冷戰。
中方歷來由總理出席東協峰會,不能將習近平缺席視作中國不重視東協。相反地,東協的團結有利於中方在當地發揮更大影響力。因爲在RCEP的經濟整合以及中國輸出基礎建設的帶動下,東協已經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北京在東協的勢力更爲深入,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就反映在這次東協峰會的聯合聲明上。
8月底大陸公佈的新版地圖納入了與東協多國主權重疊的區域,引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協成員國不滿,並向東協施壓,但會後聯合聲明對此隻字未提。南海行爲準則在這次峰會沒有明顯的進展,但也沒有讓爭議成爲焦點。今年以來中菲兩國爲了南海爭議摩擦不斷,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7日在東協峰會致詞表示,無意讓南海緊張局勢升高,願意根據《南海共同行爲宣言》,敦促各方自我約束,避免採取單方面、獨斷的行動,以免加劇區域緊張以及在南海的誤解與誤判。
政治經濟整合 尚須強化
另一個會議重點是緬甸問題。由於東協堅持不結盟、採用協商一致的決策模式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導致在解決一些地緣政治問題時窒礙難行,緬甸議題也是如此。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緬甸軍政府對所有反對派,尤其是對翁山蘇姬的支持者強力鎮壓。東協一直呼籲緬甸和平解決爭端,但在如何對待軍政府的態度上各國卻存在分歧。這次緬甸議題仍然毫無進展,聯合聲明中關於緬甸部分仍付之闕如。但取消緬甸2026年的輪值主席國地位,轉交給菲律賓,也是對緬甸軍政府的警示。
主持此次峰會的印尼總統佐科威,將東協組織比喻成一艘大船,強調「不要讓東協這艘船成爲相互摧毀的競爭舞臺,而要讓東協這艘船成爲促進合作、創造繁榮、創造穩定、不僅爲本地區,也爲世界創造和平的舞臺。」但是中美競爭加劇,地緣政治衝突風險增高,東協的團結與應變能力受到質疑。
新加坡李顯龍總理頗有急迫感,強調東協必須加強內部團結,並加緊和所有國家接觸。與此同時,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必須與時俱進,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如數位經濟和綠色經濟。強化東協政治與經濟的合作與整合,才能面對中美針對個別國家的拉攏與分化,提高東協整體的地位與籌碼。但是東協這艘大船,內有明顯的政經文化差異,外有大國博弈的暗中較勁,東協的未來充滿挑戰與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