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資訊 | “鄖縣人”寫進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重大考古新發現背後的科技力量滿滿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明海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統編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中,“鄖縣人”與“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並列,被寫入課本第一單元第1課。隨着該教科書於2024年秋季學期在全國初中使用,“鄖縣人”將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

據瞭解,“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是2022年5月18日發現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樑子遺址,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爲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它與此前在學堂樑子遺址發現的“鄖縣人”1號、2號頭骨化石一起,填補了東亞直立人演化史相關空白。

重大考古新發現的背後,離不開多學科專業團隊。自2021年“鄖縣人遺址”啓動新發掘以來,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教授李英華、副教授鄒秋實,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教授黃先鋒及相關研究生組成數字化團隊,完成了“鄖縣人”遺址周邊4平方公里的無人機傾斜攝影和高清實景三維建模,並實時跟進遺址發掘進展,爲遺址發掘過程及地層、遺物的數字化記錄建立了規範的工作流程,提供了高效的建模軟件,完成了地層、遺物實時三維建模工作。

“鄖縣人”3號頭骨發現後,武漢大學數字化團隊又採用了包括手持式激光掃描(精度0.2mm)、架站式激光掃描(精度1mm)、傾斜攝影測量等方法在內的多種方法對該頭骨及地層所有遺物完成了高清建模,爲精細化保存頭骨埋藏環境與解剖學信息、精細化復原展示頭骨以及開展頭骨深度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此基礎上,武漢大學數字化團隊在鄖縣人遺址數字考古工作中探索出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一些新的技術方法,提升了使用三維重建技術動態地記錄持續發掘遺址的靈活性和可行性,獲得了鄖縣人遺址第6次發掘過程的4D模型。相關成果於2024年8月刊發在文化遺產國際頂級期刊上。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劉禮堂說,“鄖縣人”的考古發掘是我國對人類起源探究的重大成果,證明漢江流域是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鄖縣人”寫入初中歷史教科書,對激發全國青少年愛國熱情、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着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齊澤垚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