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語-紡織業綠色轉型 開拓國際市場

臺灣在高端功能性紡織品領域已具備強大的研發和創新能力,爲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合作,臺灣企業能利用技術優勢擴大在全球市場中的影響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歐盟《永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SPR)於2024年6月13日由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簽署,並於同年7月18日生效,取代歐盟「能源相關產品生態設計指令(2009/125/EC,ErP指令)」。

ESPR將針對產品永續設計要求、推行數位產品護照、防止銷燬未售產品之相關措施訂定規範,並預計於2025至2026年完成相關子法之訂定,引領全球產品設計的轉型。該法規旨在促進產品設計的永續發展,要求企業設計出更加環保、可回收且可持續使用的產品。對於臺灣紡織業,這既是挑戰,也是提升競爭力的契機。

■歐盟ESPR新規,是挑戰也是契機

根據2023年經濟部統計,臺灣的紡織品出口總額達120億美元,在全球紡織品出口國排名中名列第八位,業者儘管面臨全球經濟波動的挑戰,仍保持了生產製造及出口的競爭力。2022年起,臺灣和歐盟建立了「臺歐盟貿易暨投資對話會議」,歐盟轉化爲臺灣第四大貿易伙伴。2021年臺歐貿易額約68.8億美元,到了2023年,雙邊貿易快速成長總額達到約776億歐元,這一對話明顯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合作。

臺灣的紡織品目前對歐盟的出口額雖然不高,但在高端功能性紡織品領域表現優異。根據臺灣紡織聯合會(TTF)報告,臺灣在功能性紡織品領域(如防水、防火、抗靜電等技術紡織品)表現突出,在全球功能性紡織品市場中的佔比高達70%。

臺灣的企業以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及高品質著稱,特別是在運動休閒服飾、戶外用品,以及醫療防護領域,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隨着歐盟ESPR的逐步推動,對於紡織業而言,這意味着從材料選擇到生產技術,再到產品回收,都必須符合更高的可持續性標準。

ESPR對可持續材料的要求提高,紡織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於研發如可再生纖維和回收聚酯等材料,納入循環經濟及淨零的策略,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吸引對環保有嚴格要求的歐洲消費者,提高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導入數位產品護照則是另一項應對ESPR的關鍵措施。歐盟強調產品全生命週期的透明度,通過建立數位產品護照,企業可以實現對材料來源、生產過程、碳排放等數據的追蹤與紀錄,從而提高產品的透明度和合規性,不僅有助於臺灣紡織企業符合歐盟環保標準,還將提升其供應鏈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場的信任度。

推動循環經濟模式同樣至關重要,爲應對ESPR倡導的資源高效利用,臺灣紡織企業需加速開發可回收、可再利用的紡織產品,並建立完善的回收系統,通過降低碳排放並推動綠色生產,企業不僅能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還能降低長期的環保成本,實現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趁勢升級研發與創新,擴大市場影響力

此外,隨着全球市場對環保產品需求的增加,臺灣紡織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環保標準的制定,並加強與歐盟和美國等主要市場的合作,臺灣在高端功能性紡織品領域已具備強大的研發和創新能力,爲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合作,臺灣企業能利用技術優勢擴大在全球市場中的影響力。ESPR的實施雖然對臺灣紡織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也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隨着企業在技術創新、環保材料開發及數字化管理方面的持續投入,臺灣紡織業有望在全球綠色經濟轉型中繼續發揮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