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怎麼了?700億的雷照樣爆

海銀財富徹底爆雷了,700億,5萬高淨值客戶踩雷。

其實去年12月份海銀財富就傳出兌付困難的問題,然後董事長韓宏偉向投資人承諾兜底,不出意外只是拖延時間罷了,9個月後終於被立案調查了。

海銀財富可能大家不瞭解,控股股東海銀控股,是內地第二家赴美上市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號稱在國內“排行第三”,僅次於中植系、諾亞。

它所售的產品起投金額爲30萬元或100萬元,期限6到48個月不等,年化收益率7%—10%,每半年付息一次。

你說這個利率很高吧,也不至於,畢竟中國的城投債也要這個利率。

關鍵是,海銀財富幾乎沒有底層資產,主要是過賬和金融運作,層層嵌套,其實就是以投資爲名轉移財富,幾乎什麼都沒有投資,而被挖出來的合作者有些本身是自己的殼,實繳幾萬塊就能承接上億的資產,有些乾脆就是PS合作協議和照片,以此迷惑投資者。

這就很蛋疼了,哪怕你說你投給了恆大,也算是投資失敗,這麼玩純粹是龐氏詐騙了。

所以,老夫有一個問題一直不太理解,爲什麼國內一些看上去很牛逼的投資,搞到最後全特麼是詐騙?

其實很多公司都這樣,一問正不正規,各種證照齊全,且有政商人士站臺。

再問有無監管,那也是非常之詳細,非常之嚴格,可謂萬無一失。

直到爆雷的時候,你纔會發現,事情是人做的,再完善的制度,人丟到一邊,那就等於沒有。

看了上面的,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是的,爛尾樓也是這麼來的。預售制從制度設計上是很合理的,但我們完全沒有按照真正的預售制來。

包括我們現在的勞動法,食品安全法,公司法,甚至很多需要中央調查組下去調查纔有結果的事件。

我早就說過一句話,中國其實是一個法制非常健全的國家,關鍵是法律由誰來執行,執行的效果怎麼樣,執行的人有沒有問題,誰來監督執行人,這些問題纔是產生那麼多不公平病根。

這倒是讓我想到明朝中後期嘉靖年間的改稻爲桑,設計的時候非常合理,本意是想要彌補國庫虧空又可以有利百姓,但最終卻成爲禍國殃民的錯誤政策。

明朝嘉靖年間,國庫早已是入不敷出,官場中的貪腐也是日益嚴重,爲了填補國庫財政巨大的虧空,在嘉靖皇帝的首肯下,內閣、司禮監共同制定出以利國利民爲出發點的國策——改稻爲桑。

改稻爲桑從表面上看無論於國,於民,於官都有好處:

其一,同海外各國的絲綢貿易可以爲朝廷取得鉅額財富,通過種桑產絲就可以成功彌補財政空缺;

其二,百姓種桑產絲的收入要高於種地,而稅收不用增加,朝中大臣們普遍認爲百姓們會擁護這項政策;

其三,一旦實施這項新的政策,各級官員都能從中取得好處,因此一定會大力支持這項政策。

沒想到,就是這個政策反而讓老百姓更加民不聊生。

爲什麼呢?

因爲利益集團的訴求不一樣,主要在於央地矛盾,以嚴世蕃爲代表的朝廷,和以胡宗憲爲代表的地方的矛盾。央地矛盾的本質是嘉靖及其官僚集團與百姓的矛盾。

嚴黨推改稻爲桑,初心就不是爲了人民,只是爲了解決財政問題。而胡宗憲,則要兼顧嚴黨的利益,和他治下黎民百姓的活路。

再者,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願意種桑樹,因爲種植是有周期的,一般要3年左右,那麼這3年不吃不喝麼?

要知道政策執行有時滯,地方開始大規模執行的時候,農民已經插了秧苗下去了,然後官員就縱兵馬踏青苗。

此外,爲了快速見效,嚴黨出了狠招:毀堤淹田。

農民不是插了水稻秧苗嗎?不是擔心今年沒有口糧嗎?不是不願意種桑樹嗎?

那好,一把大水都給你淹了。

於是老百姓只能賣地求生,那麼官員又和商人勾結,不斷壓低土地價格,最終百姓損失慘重,那些官員卻從中賺得盆滿鉢滿。

所以明朝的改稻爲桑就是很典型的“上面初衷是好的,下面執行壞了”,把它改爲“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口罩”等等,也毫無違和感。

只要利益鏈上有利可圖,一些既得利益者就會對違法犯罪行爲眼開眼閉,即使知道它們在犯法,也不會主動取締。

直到最後紙包不住火了,徹底爆雷了,纔會珊珊趕來。

看看恆大,2020年傳出爆雷的聲音,各路利益羣體拼命捂住我這種人的嘴,最終還是逃不過爆雷的命運。

只要不以老百姓利益爲核心,海銀財富這類現象只不過是歷史不同時期的循環罷了。

2024來了,更是充滿了不確定。七叔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順勢理財俱樂部,你可獲得:

每週不少於3條,精華機構內部動態分享;

七叔更犀利的大實話,被刪除的文章不定期放送;

每月一次關於投資的深度覆盤( 觀點明確,不講廢話);

每個季度一場乾貨直播( 接地氣,講真話)

原價1999元/年,現優惠價2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1999元/年。

功夫沒有白下,錢不會白花,立刻加入吧。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