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區適老化改造:從家中走向小區社區

摘要:黃浦區串聯老年羣體的日常生活場景,爲老年居民營造“1—3—5—10分鐘”等不同維度的舒適生活圈。

河南中路橋下,外灘街道山北小區的地下車棚入口,有一塊被居民評價爲“像五星級酒店一樣”的指示牌,居民每次去停車,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要自覺有序停車、注意周邊老人和小孩的責任感。

緊鄰內環的五里橋街道春江小區,通過近4年來一步一步地改造,小區從普通老公房居住區變成了豐富、敞亮的公共活動空間,一座取名爲“格里廂”的家門口服務站,更是讓小區老人有了每天念念不忘的“必打卡”點。

整條路都“好吃好逛”、煙火氣十足的西凌家宅路,通過“一街一路”改造,沿街的小區內外都增設了座椅、翻新了綠化,黃浦區還利用有限空間在此新修了6處口袋公園,嫋嫋煙火氣中,西凌街區煥發出神採奕奕的新面貌……

山北小區適老化改造後增設健身步道。舒抒 攝

西凌家宅路街區適老化改造成果。半淞園路街道供圖

2020年,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成爲全市首批適老化改造試點街道,目前全區10個街道已累計完成1300餘戶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改造,正持續探索實施以“居家—樓道—小區—街區”爲一體的整體性適老化改造,串聯老年羣體的日常生活場景,爲老年居民營造“1—3—5—10分鐘”等不同維度的舒適生活圈。

山北小區:

每一步都緊貼居民需求

“我們小區,門外的小花園轉角都是圓弧形、沒有棱角,小區裡也沒有臺階的,有高度的地方都做成了坡道,每個細節都是爲老年人着想。”一個初秋下午,外灘街道山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林維敏正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小區完成適老化改造後的新變化。

去年4月,外灘街道山北街區“一街一路”建設完成,位於河南中路575弄的山北小區實現了整體性適老化改造、電梯加裝工程、3處小區綠化整體規劃改造的全面跨越,小區裡增設了花架園藝區、夜間泛光照明、太陽能路燈、雨水花園、兒童活動區等設施,小區門口的“雲之丘”花園也獲得市民、遊客的多方稱讚。

山北小區改造加固後的涼亭。舒抒 攝

而今走進山北小區,入口門頭上的“如意裡”三個字透露着這裡曾經的歷史情懷,小區內紫藤樹下的涼亭、長凳幾乎每時每刻都有老年居民們坐着聊天、休息。小區上方,原先雜亂無章的架空線被全部包裹進入黑盒中,藏在樹蔭下的太陽能照明燈晚上能適時發出柔和的亮光方便居民探路。沿着小區內五彩斑斕的健身步道走一圈,還能隨處偶遇供人休息的桌椅、長凳。

小區內的如意裡家門口的服務站經過改造後成爲居民們的“新寵”,這裡配備了老年助餐點、按摩椅、失能老人理療、微日託等各類老年人急需的家門口爲老服務,這個嵌入式爲老服務站點可輻射周邊2000多位社區老人。

山北小區內的理療室。舒抒 攝

適老化改造中,居民需求與小區現狀條件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林維敏介紹,健身步道鋪設到小區最南端一排居民樓時,步道位置與一樓居民晾衣服的龍門架產生了重疊,在此散步、休閒的居民可能會有“撞頭”風險。在與一樓居民溝通將龍門架改換伸縮衣架的過程中,部分老年居民擔心後者不方便曬大件牀單、被褥,對改造持觀望態度。

山北小區健身步道。舒抒 攝

“我們後來找到一款特殊衣架,不僅能橫向伸縮、前後推拉,還能上下伸縮……居委會的年輕社工也站出來,願意隨時爲需要晾曬被褥的老年居民上門服務,爲居民們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林維敏說。

雖然“外灘山北”因自身區位以及效果顯著的改造更新,如今成了“網紅”小區,但在街道和居民區看來,所有改造的初衷都源自一個最樸素的願望:切切實實爲老百姓解決痛點難點。

春江小區:

“小而美”的老小區大變樣

春江小區位於中山南一路1048號,建於20世紀80年代,小區內有周邊最早的一批高層居民樓春江大樓。40年前居民們搬來這裡時,大多處於盛年;一晃四十載,不僅居民們慢慢步入老年,小區也開始出現“老年病”。爲此,五里橋街道針對小區以獨居、高齡老人爲主要居住人羣的特點,對小區逐階段進行適老化改造。

春江小區“格里廂”家門口服務站。舒抒 攝

而今步入春江小區,雖然近在眼前的內環高架雄健偉岸,小區內卻令人豁然開朗,小花園內佇立着一座六角涼亭,一旁的健身器材幾乎隨時都有老人前來鍛鍊;小區內通過改造挖潛的50個地面停車位位置劃分合理,車輛停放井然有序;獨居老人的家中接入了智能水錶,居委幹部能及時察覺老人異樣;兒童天地色彩斑斕,居民樓之間的“縫隙”還“螺螄殼裡做道場”挖掘出一條“春江小巷”供居民種花、休閒。

“春江小巷”也成爲小區自治項目的代名詞,通過硬件提升激發居民們參與居民區自治共治的熱情,帶領小區由內而外走上“逆襲”之路。

名爲“格里廂”的家門口服務站由此誕生。這是一座由閒置倉庫改建而成的2層活動空間,一樓設有居民活動區,具備配藥、助餐、兒童友好等功能,衛生間由20餘位居民志願者每天排班輪流清掃,大家都說“比自己家裡還乾淨”。二樓設有書畫活動室、城運中心網格,還爲居民配備了按摩椅和修腳服務,都是居民們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商量出的高頻服務需求。

春江小區“格里廂”家門口服務站內的書畫活動室。舒抒 攝

“居民家中的面積平均在45—50平方米,小戶型家庭只有20多平方米,因此大家普遍對社區公共活動空間有很高的需求。”龍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丞俊說。小區空間的“捉襟見肘”在“格里廂”改造時尤爲顯著。由於道路開挖,居民停車成了煩惱。

此時,居民區共建單位恆豐銀行伸出了援手,爲春江小區居民提供了3個月的免費錯峰停車服務。然而,由於銀行有嚴格的保密要求,社會車輛往來可能存在風險。於是,居民區幹部、物業和銀行方面多次協商修改停車方案,最後劃定了合理的路線,併爲居民做好了登記,通過高效、有序的管理,及時爲居民解決了適老化改造過程中突發的停車難。

今年重陽節,一場爲小區百歲老人慶生的冷餐會在春江小區“格里廂”家門口服務站舉辦,居民區黨總支爲老人精心準備了生日蛋糕,居民們爲老人烹製了長壽麪,社工們則帶着一份份香甜軟糯的重陽糕送到居民區每位9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小區硬件持續升級,暖人心的“軟件”也絲毫不落下。

春江小區“格里廂”家門口服務站一樓活動空間。舒抒 攝

西凌家宅路:

宜居樂居的環境

全長333米的西凌家宅路位於黃浦區西藏南路和製造局路之間,因極具煙火氣的騎樓街被不少人稱爲“滬上小金陵路”。2023年,半淞園路街道通過“一街一路”項目,將西凌家宅街區徹底煥新,保留標誌性的騎樓街區格局,但外立面粉刷一新,還增設了特色地刻、燈光裝置、景觀綠植以及設計獨特的休憩座椅,沿街雜亂的空調外機也被巧妙隱藏。

老人們有了隨時能坐下休憩的“安全感”,沿街商戶也有了更鮮明的呈現,街區的整體煥新更是帶動了沿線小區內外的適老化改造。其中第一步就是加梯“應加盡加”。

西凌家宅路加梯情況。

西凌家宅路街區適老化更新效果。均 半淞園路街道供圖

去年7月,西凌新村成爲黃浦區最大的規模化加梯小區,40個門棟實現了加梯100%全覆蓋。何雅萍居住的1號樓曾被判定爲“不適合加梯”樓棟,經過居民區黨總支、物業以及區相關部門的合力推進,影響居民樓加梯的水泵房成功完成位移,讓“不可能”加梯變爲可能,更讓樓內幾年未曾下樓的老人終於能近距離看看西凌家宅路煥然一新的面貌。

西凌家宅路沿街小區適老化更新效果。均 半淞園路街道供圖

啃下加梯“硬骨頭”,第二步是在城市傢俱上下功夫。去年重陽節,南房集團物業公司爲西凌新村的老年居民帶來了特別的“重陽獻禮”,小區內多幢高層居民樓的助老椅和便民服務牆在重陽節當天正式交付使用。樓內居民有了等候電梯時可歇歇腳的助老椅、重物拎久了可擱一擱的便民置物臺,南房集團還在小區大樓底層統一增設了愛心助老椅。

“雖然只是細節上的變化,卻是給我們老年人莫大的方便。”家住27樓的顏伯伯說,以前買菜不敢多買,生怕等電梯時拎不動,放到地上又難以彎腰再提起來。現在多了這些貼心的適老化設施,方便了老年居民,也讓社區幹部和子女們更放心老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