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一大堆天外來客 | 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遍地天外來客

作者:林間草木聲 / 編輯:Alicia

【致謝】本文內容及圖片得到了上海天文館編委團隊的支持,特此感謝。

你下了班,正腳步匆匆地向地鐵站走去。忽然,一顆隕石從天而降砸暈了你。重生之後,你變成了……雖然這一般不過是小說中的想象,不過望着漆黑的夜空,人們還是難免會思考“我會被隕石砸中嗎”這種問題。

地球的周邊並非乾乾淨淨,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小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根據NASA的計算,這個數量大概爲每天100噸。不過,正是由於地球大氣層的存在——天體大多已經在其中燃燒殆盡——地球纔不會和月球一樣變得坑坑窪窪,人類也才能免於“團滅”的命運。

這是在新疆尉犁發現的隕石

它的鎳含量低於隕石常規分類標準,十分稀有

而尉犁縣所處的戈壁、沙漠地區正是相對最容易發現隕石的地方

(圖:《星石奇珍》)▼

由於上述原因,一萬平方公里的地表上每年平均只有一顆隕石掉落,這個概率在全球範圍內大體相當。人們撿到隕石的地方大多是在荒漠或極地。這些地方往往較爲乾燥,沒有風和水的侵蝕作用,隕石能較好地保存下來。在中國,新疆和內蒙的戈壁沙漠地區最符合這一條件,也就成爲了最容易發現隕石的地區。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世界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中,就收藏了一塊在熙熙攘攘的“魔都”上海撿到的隕石:長興隕石。

墜落於上海長興島前衛農場北部江邊的長興隕石

它是上海唯一的目擊隕石

(圖:《星石奇珍》)▼

這裡除了陳列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隕石,還有許多見證世界各地天文發展史的星圖、儀器和天文書籍藏品。

這是在智利沙漠中發現的伊米拉克隕石

內部的橄欖石呈現出絢麗的黃綠色,在受到光照時會如寶石般閃閃發光

它還同時包含着太陽系形成的早期信息

(圖:《星石奇珍》,下同)▼

2019年降落在哥斯達黎加的阿瓜斯薩卡斯隕石

它被劃分爲碳質球粒隕石CM2型

具有藍色的熔殼,內部富含水和水溶性有機物▼

澳大利亞西部發現的夢德拉比拉隕石的一個切片

硅酸鹽和鐵鎳金屬結合形成了特別的紋理

科學家還在這塊隕石中發現了自然存在的超導材料▼

目前已知最大的鈦輝無球粒隕石——德奧比格尼隕石

它有許多孔隙和大量輝石晶簇結構及玻璃質成分

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隕石類型 ▼

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在第19次南極科考過程中發現的格羅夫山022021隕石

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南極科考隊在格羅夫山地區收集到上萬塊隕石

是世界上擁有南極隕石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東北部山脈發生的火流星撞擊事件中留下的鐵隕石

這次撞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許多隕石,根據碎裂時運動速度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形態▼

在摩洛哥發現的提森特火星隕石

這是全球僅有的五次目擊火星隕石之一

它保存了火星內部、地表以及大氣間的撞擊痕跡▼

該圖原型爲1634年湯若望進呈給崇禎皇帝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包含了中央的《全天恆星圖》和上下的《古赤道圖》、《黃道星圖》以及四件西式儀器圖

左右兩側的條幅則分別是湯若望《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說》及徐光啓《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說敘》

(圖:《問天之跡》,下同)

(橫屏)▼

曾在中國欽天監內任職的南懷仁繪製了這幅卷軸

他在其中用17幅圖描繪了康熙十年(1671年)一場月食各個階段的狀態

文本使用滿漢雙語書寫,扉頁爲拉丁文

(橫屏)▼

在荷蘭出版的《和諧大宇宙》星圖由塞拉里烏斯創作

其中還包含了多幅由揚·範·洛昂雕刻的精美星圖版畫,內容包含對不同宇宙系統的描繪

下面就展示了這些星圖中的一部分

首先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說宇宙體系

周圍的環帶表現着黃道十二宮▼

這張圖展示的是哥白尼的宇宙體系

此體系中宇宙的中心是太陽,周圍的四個地球象徵着四季中地球不同的公轉位置

向外側則依次是行星軌道和黃道十二宮▼

根據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構想的宇宙體系繪製的星圖

他的理論“調和”了地心說與日心說體系的矛盾

該體系認爲地球處於宇宙中心,日月圍繞地球旋轉

而其他行星以太陽爲中心繞轉▼

該圖名叫“阿拉託斯天圖”

但實際上提出這套模型的則是羅馬天文學家卡佩拉

由於他的表述與古希臘詩人、哲學家阿拉託斯的詩歌出現在同一篇手稿中

導致許多學者誤以爲是阿拉託斯提出了這個宇宙模型

在這個特別的模型中,金星和水星圍繞太陽

而其他的行星圍繞地球運行▼

該圖呈現出不同天體與地球的大小比例關係

包括月球、太陽、行星以及恆星

不過它們的尺寸數據並不是都很準確

除了月球,其他天體的尺度與真實情況都差別較大▼

這幅圖展示的是行星的相沖或相合

兩顆星星的位置在同一經度時即爲相合

處於經度相差180度的相對位置時則爲相沖▼

下圖分析了地心說體系中火星、土星和木星的運動

製作者用更多細節演示了行星如何圍繞地球運轉▼

這幅圖表現的是基督教星座體系

其中的星座名稱和形象主要源自於基督教故事

黃道十二宮用《聖經》中耶穌的十二使徒來命名

而作者還在基督教名稱下注明瞭它們的傳統名稱▼

這幅圖重現了早期星座體系中北半球的星圖

其中星座的定義均爲1660年之前所設立

它們主要的來源是希臘古典神話▼

這幅圖對比了赫維留斯和裡喬利繪製的月面圖

這兩幅月面圖在很多地形上存在差異

在兩幅圖之間及四周還繪製了月相變化示意模型

(橫屏)▼

除了各類天圖,不同的天文學典籍也反映出先人們探索研究宇宙的發展歷程

下圖是十八世紀出版的《天圖》中的一幅北天星圖

兩側註明了其中主要星座的恆星名稱和位置分佈▼

意大利天文學家裡喬利的《新天文學大成》是一部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天文學鉅著

該圖是本書中收錄的一幅由格里馬爾迪繪製的月面地圖

其中不少海、洋、灣等地名影響着現在的命名▼

著名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所著的《魯道夫星表》的卷首配圖是這幅《神殿下的天文學家》

前方的四位分別是喜帕恰斯、哥白尼、第谷與托勒密▼

如果沒有一代代的天文儀器

人類無法探究和呈現天空的奧秘

下圖是18世紀的荷蘭天球儀的一個局部

天球儀的主要作用是將星空表示在球體上

這個天球儀上呈現出了大量藝術化的星座圖像▼

星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天文儀器,下圖是一個16世紀的紙質星盤

立體的星空圖景被投射到星盤上,它的內部還包含了許多測量標尺以及輔助計算功能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它完成測量天體高度、識別恆星、換算緯度與時間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