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數據做好暖心精準補助
既要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又要最大限度呵護他們的尊嚴,大數據功不可沒
“太瘦了,學校給我發錢了,淚目。”近日,有網友稱自己收到武漢理工大學發來的短信,提示學校已爲他校園卡充值400元,並叮囑:“學習之餘,一定要照顧好自己。”據媒體報道,這是學校通過大數據監測,對認定爲有困難且滿足連續兩年低體重指標的學生提供的補助。無獨有偶,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也以類似的方式,悄悄將補助打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卡中。這種充分運用大數據開展的“靜悄悄”資助更精準、更暖心。
補助的發放,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發給誰、補什麼、何時發、發多少的問題。所謂“發給誰”,就是什麼樣的學生能夠被認定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什麼”,是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補貼和幫助;“何時發”和“發多少”,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決定補助發放的時機和數額。這幾個問題判斷清楚了,補助的發放才能做到既“纖悉無遺”又“彈無虛發”,保證每一筆補助都精準發放到每一名需要幫助的學生手中。
精準資助的實現要以信息化爲支撐,數據是學生資助的最佳參謀助手。首先,大數據能夠更精確地鎖定需要幫助的人羣。傳統粗放式的困難認定方法,有時無法完全規避“虛報”問題,也可能有困難學生因爲不好意思申請而“漏報”的現象。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育部門可以與民政、殘聯等部門協作,進行數據對比,篩選出低保、孤兒、建檔立卡、殘疾人等困難學生羣體,保證認定工作更科學、精準。而學校通過大數據監測學生的消費行爲,也可以更精確地判斷相關學生是否需要補助,從而鎖定補助對象。其次,不同學生對於補助的需求存在差異。比如,出現地震、旱澇、雪災等自然災害時,部分特定的學生就需要臨時補貼,大數據能夠更快更精準定位這部分學生,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資助。最後,補助發放的時機和數額可以實現精準化。有大數據的支撐,學校可以在滿足學生基本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考慮季節、年級等導致的需求變化,進行動態補助,確保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及時收到補助。
善用大數據開展學生資助工作,不僅能做到精準,也更爲暖心。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敏感、更在意隱私。因此,既要幫助他們,又要最大限度呵護他們的尊嚴,大數據功不可沒。豐富龐大的數據資料能夠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畫像,幫助學校全面甄別、評估學生家庭背景、性格偏好、能力素質等信息,爲其量身定製資助方案。傳統的公開調查、走訪、談話、瞭解情況等工作以數據信息的方式客觀呈現,在增加說服力的同時,也找到了資助與保護尊嚴之間的最大公約數,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體面受助。冷冰冰的大數據在此有了感情、添了溫度。將心比心,不僅是學生,連網友們也“被暖到了”。
然而,運用大數據開展資助工作,也有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一方面,模型的科學性至關重要。例如,選取的指標能否直接反映家庭收入狀況,整合指標的方法是否科學客觀,評價結果是否客觀合理等。這必須全面考量學習、生活行爲習慣、社交關係等各種因素,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指標體系,以提升困難認定的精準度。另一方面,要注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加強回訪驗證。對申報信息存疑的學生和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仍需要進行實地回訪,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資助工作做好了,能夠真正溫暖人心,引導學生從“受助”到“助人”,實現資助育人。在具體工作中,要善用大數據,做好暖心精準補助,讓國家助學金“不落一人”,保障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就學無憂。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7日 第02版
作者:薛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