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賞景】我親愛的奧萬大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多年前,我曾在一個青澀矇昧的春夏之際,到訪過奧萬大。彼時不太識草木鳥獸之名,腦中片段至今已模糊不清,只有五顏六色、奼紫嫣紅開遍山林的印象深刻依舊,特別是深邃與靜謐的微涼夜裡,空氣中瀰漫的陣陣甜美氣息。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一處緊鄰濁水溪上游支流,萬大溪的東西向河谷地。從高鐵臺中站驅車前往,單程約二小時。此地年均溫約十九℃,整體氣候偏乾燥少雨,環境舒爽怡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山川林相與動植物皆豐富多姿。

奧萬大的雲影天光。

春天是賞櫻時節,山櫻花盛開濃烈奔放。

園內步道闔家咸宜。

滿林九芎,樹皮極薄、表面光滑。

停車坐看楓林晚,楓爲此地一絕。

清晨起行,汽車行國道三號再接六號,臺中盆地寬闊入眼。夾道逐漸浮出山影,空中雲嵐緩慢移動。進入埔里後,轉接臺十四線埔霧公路,一路蜿蜒向山前行。看見明隧道,便知來到了「人止關」。人止關不僅是山區與平地族羣的交界,也由於眉溪鑿切砂岩,形成兩側山壁陡直、既深且窄的峽谷地形,賽德克人以此爲天險初拒日軍,因而聞名。穿越隧道,通過人止關,「霧社」也就不遠了。

人止關是進入霧社前的天險。

入谷前 途經霧社賞櫻

霧社是前往奧萬大的必經之地,從烏日車行至此約一小時,終年雲霧繚繞得名,有春日櫻都的美稱。據說雪白的臺灣特有種櫻花,最早就是在此被發現,因而命名「霧社櫻」。

現位於臺十四線上的萬大發電廠第二辦公室,即爲「霧社事件」公學校舊址,此地右轉下行大安路可通往奧萬大;在那之前,不妨先續行臺十四線,途經英風長存的「莫那魯道紀念碑」,便是仁愛鄉公所所在的霧社市區。

平日的霧社,有股說不出的寧靜。想起《古今和歌集》卷二之一〇二,藤原興風寫:「春霞色/萬千──/千萬朵山中/花影/映陷其間」,涌現好奇,不知櫻花在春日將如何開滿山頭?可惜今日必須調頭,折返大安路──不遠處的奧萬大正聲聲呼喚着我們。

淨白如雪的霧社櫻,在奧萬大也能看見。 (照片提供 吳志忠)

氣氛肅穆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萬大溪流域,奧爲「深處」之義

從大安路沿「霧社水庫」的西側下切,路線稍微曲折。遼闊的霧社水庫原名「萬大水庫」,因其水色青碧,又稱爲「碧湖」;其位置北接霧社,南邊直抵原名「Plnawan」的泰雅族羣住地、日文稱「萬大」一帶。一九三〇年代由日本人建的水庫,多年來扮演了蓄水與發電的要角,如今已逐漸淤積。

漢語中「奧」有「深」意,日文「奧(Oku)」亦指「深處、內部、盡頭」,一般多指奧萬大之名,正代表「萬大深邃之處」或「萬大一帶的後方」。過了水庫,進入親愛村範圍的萬大溪流域,續行大安路,從霧社起算約四十分鐘,盡頭就是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

園區內部於二〇二三年夏天遭卡努颱風與豪大雨重創,多處景觀受到摧殘、萬大溪牀地形與深度也有所改變;甫落成不久、造形設計相當有科幻感的清水溪新鐵橋,更在一夕間被土石掩沒,所幸橋體結構堅實勇健,清理疏通後並無損傷。經過大半年封園修整,奧萬大園區景觀今已恢復,內外道路也暢通了。這次一月底跟團造訪,已是楓紅尾聲。二月起,園區擬以總量管制,開放每日上限二百輛車入園;住宿部分預計也會同步開放散客訂房,住宿區先以小木屋區、楓紅山莊爲主,費用依二至六人房型,約在二千多到五千多元不等。實際開放情況建議洽詢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歷史背景悠久的霧社水庫,如今逐漸淤積,但氣勢仍然壯闊。

從楓葉入門奧萬大:楓紅雞與楓林步道

通過園區入口的收費站,來到「自然教育中心」,下車第一個印象是:空氣真好!不僅是涼爽而已,有別於城市,完全是在山上和樹很多的地方纔能聞到的清新空氣。

時近中午,自助式午餐已備妥,主廚是「曲冰部落」的何美欄,她所飼養的「楓紅雞」爲正宗臺灣土雞「中興紅羽1982」,以半飼料、半天然草蔬與紅肉李餵養,野放跑山需四個月才能育成,肉質鮮甜、口感彈韌中帶柔嫩,連胸肉都不顯柴,是來到奧萬大或親愛、曲冰部落一帶,不能不嘗的美食。

何美欄與她的招牌楓紅雞。

充滿山林滋味的竹筒飯。

餐後,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師「小蟲」吳志忠,示範暖身:開展肩胸,拉伸臀肌、腿筋。他提醒,準備步行「楓林步道」。步道沿途遇下坡時應先以腳尖、再接腳掌着地,行走時藉大腿部位發力,可有效避免疲勞不當累積。昆蟲系畢業的小蟲,碩士時攻讀自然教育,是藝術、生態、人類學名家劉其偉長孫女劉思岑的學生;他因喜歡昆蟲而來到奧萬大,擔任環境教師已經四年。

楓林步道是沿萬大溪北岸一路通往奧萬大吊橋的賞楓美徑,建議緩步行走,單程約一個多小時,坡度略有上下,尚稱平坦。萬大溪沿岸有各種樹木,光楓樹就有好幾種。走在步道上,最常見的是「青楓」與「楓香」,但兩種楓葉看起來十分相似,如何辨別?小蟲說:「光看葉子確實不好分辨,要看枝枒。青楓葉的枝枒左右對生,而楓香葉則是交錯互生。」

「再教你們一招──請撿起一片地上的楓葉,將它搓揉、搓碎,再湊近鼻子聞聞看?」天哪,竟有股濃甜的果香!這個令人驚喜的發現,讓步道邊霎時歡呼聲此起彼落,「哈哈,如果有聞到味道,不管是青蘋果味,還是青芒果味,代表你找到是楓香喔。」小蟲笑着說。

小蟲解說如何分辨楓香與青楓。

行程搭配的部落風味餐,使用在地食材,值得一嘗。

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一月,是此地賞楓季節。

園內隨處可見以楓葉爲巧思的設計。

夜觀時發現的盤古蟾蜍。

除了楓葉,櫻花也成爲近年焦點。

賞鳥平臺的豐富生態 步道盡頭是奧萬大吊橋

來到清水溪和瑪谷溪匯流處,此處約是步道的三分之一。來自竹科的志工吳清音說,除了眼前歷劫歸來的清水溪鐵橋,一旁的瑪谷溪瀑布,也是去年風災豪雨造就的新景象;指着山壁上大片裸露的層層板岩,她說:「這是奧萬大特殊的地質喔。」

楓林步道上,沿途可見臺灣杉、笑靨花、櫸木、九芎、栓皮櫟等植物,環境教師林妮臻介紹「栓皮櫟」。外貌似海葵,有着一頂刺刺尖尖的小帽子,果實富含油脂,松鼠喜歡叼去吃,吃一半忘了,放着放着便發芽了,這是栓皮櫟繁衍的方式之一。「因爲栓皮櫟實在太可愛,所以我選擇『櫟櫟』作爲我的暱稱。」森林系出身的櫟櫟,畢業後也因爲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來到奧萬大成爲環境教師。

賞鳥平臺約位在步道的三分之二處,依稀已可眺見遠方的吊橋,平臺旁設有介紹萬大溪「河階」地形的解說。一路往前,看到林間樹幹上設有一些鳥屋,同樣來自竹科的志工簡清智說,木屋狀的是最新型鳥屋,寬水管制的則是前一代,都是爲了林間鳥類休息所設置。「注意聽,有電鈴在響!」什麼,奧萬大的山林裡還有電鈴?「那是棕面鶯在叫呢!」他告訴我這個神奇的知識。

叫聲如電鈴串響的棕面鶯。 (照片提供 韓德隆)

前方一堆人紛紛把自己的耳朵湊在九芎──綽號「猴不爬」──光溜溜的樹皮上,小蟲說:「樹幹裡有水流聲喔。」原來是因爲九芎樹皮較薄,側耳「聽樹」,容易聽見細胞因水分傳輸而產生的「膨壓」;我半信半疑,湊上耳朵一試,果真聽見了清晰巨大、具有節奏的水滴聲響!大自然真是不可思議啊,讓我驚歎連連。

清智見狀也笑嘻嘻地告訴我:「九芎還是傳說中的『婚姻試煉之樹』唷。」因其質地堅硬,早期原住民多用來蓋房、築籬,男人婚前必須單以左右各兩刀就將樹放倒,通過考驗才能算是「真正的男人」。談笑間,我們來到地勢稍高但平坦開闊的「森林教室」,此處原是族人耕作、種植的區域,如今眼前的樹羣各自安靜,蔚然成林。

步道盡頭,奧萬大吊橋霍然現身。我等三步並兩步,小心翼翼登上吊橋。越過吊橋,便是松林區。

第五代鳥屋,鳥鳥們的快樂休息站。

奧萬大特殊的板岩地質。

樹幹裡有流水聲?一聽便知!

櫟櫟爲我們解說栓皮櫟的特色。

栓皮櫟,小巧可愛,是松鼠喜愛的食物。

眼前蒼茫,腳下凌虛,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吊橋絕景難以言說,必須親身體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