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36個傷員10人死於敗血症,1人被沖走,25人也能發展一個旅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京劇《沙家浜》一直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其中的軍民魚水情令人動容不已。
該作品的原型是陽澄湖百姓,爲掩護江南抗日義勇軍西撤後留下的36位傷病員,與敵人鬥爭的故事。
這些傷員在當地百姓的掩護下,一邊恢復傷勢、一邊同當地的敵僞頑戰鬥。
儘管因種種原因有11人死於敗血症,可剩下的25人卻發展成一個旅。
江抗西撤留下傷員,卻成了革命火種
1939年5月,爲了貫徹黨中央的方針,陳毅派葉飛率領第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號,向蘇南地區發展。
自此之後,讓無數日軍聞之膽寒的抗日隊伍“江抗”,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
來到蘇南地區不久,江抗就迎來了第一場硬仗。
5月30日這天,江抗第二路軍主力,在黃土塘村與日軍下鄉掃蕩部隊相遇。
儘管日軍在人數和武器裝備上都佔優,可在我軍的英勇衝鋒下,最終只能丟下30多具屍體落荒而逃。
首戰就取得勝利,不僅大大鼓舞了蘇南人民的抗日熱情,還讓江抗打響了赫赫威名。
之後一年多時間裡,江抗又分別交出“夜襲滸墅關車站”、“火燒虹橋機場”等戰鬥。
每次戰鬥,不僅讓日軍損失慘重,還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讓華南地區的日軍聞風喪膽。
儘管江抗戰功累累,可蔣介石卻指責他們進入國軍地盤作戰作戰。
於是一邊勒令江抗離開江南東路、一邊暗派“忠義救國軍”偷襲江抗。
雙方隨即爆發激烈交火,儘管江抗成功擊敗了敵人。
但爲了保存實力和發展新根據地,上級命令總指揮譚政林率主力西撤至揚中地區。
但當時有36位傷員無法隨大部隊西撤。
於是,譚政林命令同樣受傷的政治部主任劉飛及十幾位醫護人員,留在了陽澄湖地區,繼續同日僞軍作戰。
面對着日僞頑對陽澄湖及周邊村莊的嚴密封鎖,這50多人的隊伍,隨時面臨着被全殲的風險。
好在當地百姓挺身而出,自發地爲江抗戰士們提供情報、轉移傷員。
每當有日僞軍掃蕩到村莊時,羣衆們就會利用小船,將戰士們藏匿到蘆葦蕩中。
日僞軍走後,他們再將戰士們帶回村子悉心呵護。
可即便得到羣衆們的照顧和掩護,但因爲缺少藥品、乾淨的紗布等醫療資源,不少戰士的傷病都出現了惡化情況。
在那段時間裡,先後有十多人死於敗血症,還有一位戰士在轉移過程中被水沖走。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戰士們沒有一個選擇退縮,反倒是團結在劉飛等指揮員身邊,保持着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
隨着時間的推移,戰士們先後恢復健康,並打算在陽澄湖上重建“江抗”。
這一要求得到了陳毅元帥的支持。
在江蘇省委的協助下,成立了江抗東路司令部,由25位傷員組成一個特務連。
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25人竟發展成一支6000人的旅級單位,並在之後的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
25位傷員組成的新江抗,依舊打出赫赫戰功
江抗東路成立之際,戰士們本打算推舉劉飛擔任司令員。
可他因爲傷情遲遲未恢復,所以推薦原江抗司令部參謀夏光爲司令。
考慮到江抗東路的實力相對弱小,大家決定以游擊戰爲主,同時積極擴軍。
因爲陽澄湖當地的羣衆基礎良好,很多有志青年得知新四軍已經重建江抗後,紛紛參軍入伍。
不到半年時間,江抗東路就已經擴充到400多人,並組建了四個連。
依靠着這400多人,江抗東路多次偷襲日僞軍的碉堡和運輸線,給當地日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這也使得日僞軍憤怒不已。
於是在1940年大年初一這天,出動了70多人日軍和數百僞軍,試圖消滅這夥新四軍。
只可惜,當地羣衆早早將情報傳遞到江抗東路司令部,夏光將計就計,用三個連和敵人正面戰鬥。
隨後又派出一個連繞到敵人身後發起突襲。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包括日軍指揮官齋藤在內的30多人被擊斃,成功打退敵軍。
這一戰過後,江抗東路迅速名聲大震,之後在轉戰常熟地區時多次擴充隊伍。
之後的一年時間裡,江抗東路與日僞軍作戰47次,造成日僞軍大量傷亡的同時,自己的隊伍也快速擴充。
僅用了一年時間,部隊就擴充到3000多人,之後更是在上級命令下改編爲新四軍第6師18旅。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劉飛因爲傷勢嚴重,被送往新四軍總醫院治療,傷愈後又被上級調回18旅擔任團長。
後來因爲作戰勇敢且屢屢立功,他也被提拔爲18旅旅長,並帶領着這支英雄的部隊屢立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這支部隊又經歷了多次改編,成爲華東野戰軍一縱二師。
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中,該師再度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已經成爲一縱代理司令的劉飛,接到了粟裕將軍的命令,要他不惜一切代價圍殲黃百韜軍團的63軍。
劉飛接到命令後也是將老部隊二師當作主攻部隊,向着敵軍發動了猛攻。
經過一個晝夜的激戰,二師率先攻破敵人的防禦陣地並直奔63軍指揮所而去。
在二師的帶頭作用下,一縱很快將63軍全殲,其軍長陳章在逃跑過程中也被我軍戰士擊斃。
戰爭結束後,戰地記者崔左夫打算採訪劉飛將軍。
不過劉飛卻建議他好好寫寫二師的故事,他們是由36個傷員組成的。
於是在劉飛將軍和崔左夫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分別創作出《血染着的姓名》和《火種》等作品。
之後這部作品又被改編爲滬劇《蘆蕩火種》,和家喻戶曉的《沙家浜》。
結語:
在被敵人重重包圍的情況下,36位傷員不僅沒有喪失鬥志、繳械投降,反倒在羣衆掩護下積極同敵人鬥爭。
還以36人爲火種,僅用一年多時間發展到3000多人的旅級單位,爲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此英雄的隊伍真的讓人肅然起敬,那些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掩護戰士們的革命羣衆,也同樣是非常偉大的。
參考資料:
蘇州日報:《【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紅色烽火映陽澄 蘇南東路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無錫人大發布:《【黨史教育】尋訪紅色地標第九站》
文旅中國:《紅色文物(景區)抗戰故事|葉飛將軍在“沙家浜”》
知網:《縱談“江抗”到上海擴軍》
知網:《紅安將軍劉飛:《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