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安全掛帥 改革不再 陸消費信心崩塌
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讓消費者不敢花錢。(路透)
大陸近15年經濟成長率變化 製表/陳湘瑾 圖/聯合報提供
在三中全會開幕當天,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今年第二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4.7%,不僅低於預期,也較第一季5.3%的增速有所放緩。不少經濟學家甚至開始質疑,大陸今年是否有辦法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
關於中國經濟現狀,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中如此形容:
“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而且更加不平衡,出口和對工廠的大量投資給經濟帶來支撐,而經濟的其他大部分領域卻萎靡不振。消費者正在控制支出,房地產市場依然低迷,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外國投資者紛紛撤資。”
而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簡報」特別點出中國大陸的內需消費問題。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比增長3.7%,還不及2019年8%增長率的一半。
信心低迷 民衆不願大額消費
消費零售年增率變化 製表/陳湘瑾 圖/聯合報提供
世銀的報告指出,消費增速放緩的主因是耐用品銷售低迷。中國消費者不願意進行大額消費,部分原因是信心低迷,包括房地產業調整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和收入前景的不確定性。
BBC中文網早前曾在報導中解析,大陸民衆的消費信心是如何崩塌的。
59歲的郭天然新冠疫情期間在她生活的河南省買下一套房子,126平米(約38坪),加一個人民幣7萬元的車位,一共花了人民幣82萬元。
「買的時候,家裡人還建議我買個大企業的,所以就選了恆大,風險小,而且物業服務好,沒想到簽約不到半年,就『爆雷』了。」
恆大爆雷 爛尾樓達162萬戶
這房子原本是她給兒子買的「婚房」,恆大「爆雷」後,郭天然還是得每月還貸款5923元,「我家那口子(指老公)每月有固定工資,我偶爾打工,不穩定,現在每月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一兩千塊錢。」
郭天然說,甚至這些錢都不敢都花了,兒子畢業沒找到合適工作,在杭州一家公司實習,甚至還需要家裡補貼。
BBC中文指出,郭天然並不是極端案例,在中國,僅恆大一家地產商留下的「爛尾樓」就達到162萬戶,涉及600萬業主。
事實上,不只大陸民衆的消費信心不足,今天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幾乎都與「信心」有大的關係。
外商投資 連續13個月下滑
歷年外商投資金額 製表/陳湘瑾 圖/聯合報提供
大陸商務部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外商直接投資爲連續第13個月下滑。累計今年前5個月,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4989億元,較去年同期又衰退了29.1%。
儘管商務部強調:「當前,外商投資預期和信心總體穩定。」然而中國美國商會今年稍早發佈的2024年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有50%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爲全球前3大投資目的地,雖比去年的45%回升,卻仍低於前幾年平均60%的水準。
中國歐洲商會之後發佈的20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也指出,僅13%的受訪歐企表示,目前將中國視爲首要投資目的地,創該報告發布20年來的新低。
美國之音當時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管理顧問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戴璞(Denis Depoux)的看法表示:「歐洲企業在中國面臨愈來愈大的不確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波動不穩定和政策方向缺乏可預測性。」
國安爲由 突搜外企衝擊信心
導致外資裹足不前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則與北京當局對「國家安全」的日益重視有關。今年4月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國家總體安全觀」10週年,自2014年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來,大陸已陸續頒佈或新修訂近10部國安相關法規。
最高領導人對於「安全」的重視,也體現在三中全會的公報中。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嶽指出,在5000多字的公報中,「經濟」只出現22次,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少的一次;「安全」則出現了16次,在歷次三中全會公報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多次。
最新出爐的法規是修訂後的「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將於今年9月1日實施。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大陸國內,官方開展了宣傳活動,敦促公衆對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爲保持警惕,並對外國公司展開突擊搜查和法律審查,這些執法削弱了人們對在中國大陸經商的信心。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當年經濟仍高度仰賴出口的中國大陸也遭受嚴重衝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不止一次公開強調,面對危機與挑戰,「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今天中國經濟問題癥結,正是信心集體喪失。
改革氛圍 陸人已經感受不到
三中全會7月15日開幕當天,新華社發表了萬字特稿:「改革家習近平」,文中引述1985年第1期「中國青年」一篇報導,描述當年在習近平領導下的河北正定新面貌:「山西省一位縣委書記到正定參觀,臨行前感慨:『這裡,聽不見人人喊改革,但處處在改革。』」
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300多條改革措施,但今天中國大陸真正欠缺的,或許是人們已經感受不到改革開放初期那種「處處在改革」的朝氣蓬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