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中年男士衣着小考

老侯

那天,爲了「中日臺」三地「中年男性機場的穿着特色」,和幾個網友們有過一番熱烈討論。

何以是「中年男性」?蓋中年男性有點閒錢,也有能力在衣着上作投資,「中年男性」的衣着,多半是自身長年最感舒適的穿着方式,也反映了出身地域的集體風格。

又何以限定「在機場」?因爲三地「中年男性」最常在亞洲的機場打照面,一比,就容易比出特色來。

先說日本人。一般對日本人的看法,多半是西裝筆挺,打扮整齊。但一旦要出國,西裝打扮反而少,休閒打扮居多。下半身休閒褲上半身休閒西裝,兩者大抵不同色系。但無論怎麼搭配,上衣領子總要刻意翻上,看得出中年男人帥氣定義與獨特堅持。

稍稍「花俏」一點的,就是來個「製作人圍法(プロデューサー巻き)」:把一件薄毛衣長袖胸前打個結,整個毛衣當圍巾一般在肩上披着。這種打扮據說流行於廿多年前的傳媒界,所以稱「「製作人圍法」,連同「衣領翻上」,都是同一個時代產物

「爲何日本人對於衣領上翻或毛衣披肩這麼熱愛?」我問過一個日本朋友

被我這麼一問,日本朋友似乎才第一次注意到這類的穿着是「日本特色」,自己也爲之一怔,隨即笑道:「這是當年泡沫經濟時代的產物。你算算:當年曾經風風火火的年輕人,如今也步入中年。這類流行,與其說反映了當前的時尚,不妨說是反映了當年的流行。」

這話確實有理。人步入中年,穿着時尚不是第一順位,心理舒適成了第一順位,當年的流行成了如今最感舒適的穿着。穿了廿年的「流行」,日後恐怕也會一直穿下去吧。

再說臺灣中年男人。首先要強調的是:對臺灣中年男人的穿着品味上品頭論足,是很不公平的。誰都知道,這些中年男性在學生時代有過長時期的「髮禁」,人生最愛美的時期,卻被嚴格限制穿着打扮,「品味」從何而來?如何培養?所以,臺灣中年男性的打扮,不能就時尚面來評論,只能以功能面來衡量。

典型的臺灣中年男性打扮:金邊銀邊眼鏡,休閒褲配Polo衫;或者西裝褲配Polo衫,在機場見到這類中年男性,則臺灣人可能性就會大幅增加,幾乎到了百分之八十。如果腰間再配上手機或是鎖匙,則臺灣人的可能性更是上升到了百分之九十。到了冬天,則是「經國先生」的夾克,夾克裡面,還是Polo衫。

「爲何臺灣人對Polo衫這麼着迷?」我問過一位臺商朋友。這位朋友思考了一下後,給我的答覆是:「生意上需要。你想,和當地官員或生意夥伴,經常需要應酬打高爾夫,穿Polo衫應付這樣的場合,不是方便多了嗎?」

這話讓我恍然大悟。這些「Polo衫大軍」,不都是一羣孜孜矻矻,帶動臺灣經濟成長的中小企業主?Polo衫方便應酬、腰間手機方便接電話、一大串鑰匙方便開門開車開倉庫,這種打扮在功能上面面俱到,目的全在養家活口做生意,對這些歐吉桑的穿着品味說三道四,確實不厚道

最後談談大陸中年人的穿着。西裝是最大的特色,且到哪都穿、無時不穿。我在日本認識一個上海朋友,聊天時透露一件往事:有一年到香港,「生平第一次出大陸,到人家地上,不能讓人把我們上海人給看扁了」他思量着,於是挑了一套自認爲最體面的西裝,在香港期間從頭到尾都穿着。

那天週日,他照舊穿着西裝到香港電器街閒晃,怎知一個店員迎上前來,劈頭就用「國語」詢問道:「有甚麼我可以爲您服務的嗎?」

上海朋友心裡犯滴咕道:「我穿得還不體面?怎麼第一眼就認出我是內地來的,開口就用國語?」忍不住問了店員。店員笑道:「大陸客人都喜歡穿西裝,假日也不例外呀!」

上海朋友說完,在座的朋友們笑成一堆,笑完之後,坐在一邊的東北朋友苦笑道:「老實說,我剛來日本,也是到處穿西裝....。」

連着兩個大陸朋友「自首」,我無法再笑了。我開始想探究這當中的原因:「何以平日不見得穿西裝的人,到了假日出遊,反而西裝不離身?」

對此,另一個大陸朋友提供了一個頗堪玩味答案:「唉,難得出遊,誰不想體面一下?最主要的,出遊還要照相哩。哪一個照相時不想打扮一番?」

這個答案几乎把我打醒。我想起了我臺灣的父母親、乃至祖輩們,他們留下來的生活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西裝」或「旗袍」,照片的背景卻又偏偏不是甚麼正式宴會的場合。有一張,還是爸爸抱着我,與外祖父一家在陽明山公園出遊時的合照,兩個大男人都穿着西裝打領帶。只是,在我印象裡,真正需要這兩個男人以西裝見人的場合,一生也不超過十次。

我們和對岸在穿着上,居然是沿着同樣的軌跡發展下來的。「哪一個照相時不想打扮一番」,這種思維支配了大陸人的穿着,不也曾支配過我們自己?當年,臺灣的生活再艱難,我們的父祖輩在人前也希望自己呈現的是最好的一面。老作家隱地先生提到,他父親當年生意失敗,一事無成時,穿起西裝仍是人模人樣,儘管他「只剩那一套西裝」。其實,剩下的西裝,就是剩下的尊嚴。

三地男人的穿着,反映的不僅僅是品味,更多的還是時代的刻印。

●作者老侯,碩畢,在日本謀生的臺灣上班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