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府啓動自研自制專案 漢翔:新式初教機3年首飛有譜

新式初教機目前已由中科院及漢翔先期投入。圖爲新式初教機概念圖。圖/漢翔提供

繼國人自研自制AT-3自強號高教機、IDF經國號戰機、勇鷹高教機之後,新式初教機已由中科院及漢翔先期投入,完成第一階段設計。漢翔8日表示,若政府能啓動自研自制專案,將展開第二階段細部設計,目標三年後首飛、六年後開始量產,共將生產45架初教機,符合空軍2033年開始換裝新式初教機需求。

以經濟效益而言,漢翔強調,45架初教機自研自制經費214億元,若採外購成本爲186億元,但若考量飛機25年壽期後勤維護經費,自研自制需520億元,仍低於外購的529億元,更遠低於租賃自訓軍機30架使用經費的564億元。

漢翔指出,初教機自制方案成本214億元,以75%自制率計,經濟效益390億元,一年工作機會7,640人,但若以國際合作,成本186億元,自制率10%,經濟效益45億元,一年工作機會僅881人。

漢翔表示,臺灣自IDF起,建立極爲珍貴的飛機設計能力,在人才即將凋零前最後一刻,勇鷹高教機重整及傳承此一整機設計能力,除細部設計、系統整合與機體制造,都由國內自主完成,在關鍵的系統件上,有別於IDF戰機絕大部分爲外購。

漢翔透露,國內廠商原已先期投入初教機國產系統件開發,但因初教機建案2021年政策下達後,遲遲未通過,已紛紛停止研發,國防部以2023年預算排擠問題,及初教機獲得還有時間裕度,啓動過早爲由,未將初教機納入建案。漢翔也憂心,若國機國造政策無延續方案,將止步於2026年勇鷹高教機量產結束,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