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器流香與草木遙香,山西博物院新展“香魂”
香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獨具魅力的表達方式。草木芳香間是人與神的奇妙感應;蜿蜒的絲路上藏着對文化的嗅覺感知;瑞器中流淌的香霧有着暢懷舒嘯的生活態度;在不絕如縷的氤氳中,飄散着古人的心靈意趣。
香魂雅事皆有情,在小年即將到來之際,山西博物院特推出“香魂——中國古代香文化展”,聯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九龍沉香博物館,精選160餘件/套與香文化有關的藏品和藝術品,多維度展示意趣美妙的香文化。
漢 龜鶴紋銅博山爐 山西博物院藏
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傳承有序。先民最初焚燃香草的習俗與祭祀有關,在衆多遺址中、遺物中留下了痕跡。漢代絲路暢通,樹脂類香料開始傳入中原;同時,原產於東方的麝香源源不斷地向域外輸出。香料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在香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習香事。上古燔燎祭祀,先秦綺蘭佩香,漢魏中西合香,各類香料廣泛應用、各式香器應運而生,各種情感賦予其中。隋唐的富貴奢華、宋元的清遠素淨、明清的千姿百態,香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意義越來越宏闊。從神秘高遠的祭祀,到奢侈華貴的廟堂;從清雅馨香的書房,到大衆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寄託,東方香魂獨具神韻,魅力無窮。
草木遙香
沉香鶯歌綠奇楠“天使之眼”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早在史前時期,具有芳香氣味的木本香草就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爲溝通人神、敬奉先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媒介,具有怡情養性、啓迪才思之妙用,是祛穢致潔、美化居室的妙方,是養生療疾、祛疫闢瘟之良藥。秦漢以降,伴隨着絲路駝鈴或海上帆影,域外香料來到中國,融入本土香事,逐漸形成了以“沉、檀、龍、麝”爲骨架的四大香料體系
。
加裡曼丹沉香
龍腦
檀香
麝香
瑞器流香
香具,依香而生。作爲承載香事、傳達香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在中國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反映着不同時期香文化背後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工藝技術、審美情趣等歷史變遷。香具成爲中國香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爐。先秦時期體現禮儀的鼎、鬲、豆式薰爐;漢晉時期仙氣縹緲的博山爐;南北朝供養神佛的長柄香爐;唐代雍容華貴的貴金屬香具;宋代清新簡約的瓷香爐;明清傳襲久遠的宣德爐......無論是禮儀祭祀還是傢俱陳設,因人文內涵的改變而豐富多姿。
唐龜形香薰 山西博物院藏
漢 紅陶博山爐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元 鈞釉雙耳三足瓷爐 山西博物院藏
宋 龍泉窯青釉瓷爐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清 蚰耳銅爐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百事縈香
中國焚燃香料的習俗源頭與上古祭祀相關,先民們將燃燒上升的香菸視爲人神之間共同的媒介。隨着絲路暢通,香料朝貢貿易往來不絕,爲歷代宮廷皇室所鍾愛。宋元時期,原本只爲宮廷權貴享受的香事逐漸滲入民間。宋代中後期,以香爐、香盒、箸瓶爲主體的爐瓶三事,漸成定製。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香料爲大宗貿易品,與絲綢、茶葉、瓷器共同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國人愛香、敬香,香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在一起,演繹出許多精彩故事。
明青花波斯文筒式三足爐 山西博物院藏
宋 白釉鏤空薰爐 山西博物院藏
日本江戶時期 錘紋純銀香罐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日本明治時期 紅木百寶嵌香筒 九龍沉香博物館藏
意趣凝香
中國香文化中所特有的“合香”,將不同香料按中醫學的“君臣佐使”構架炮製、拼配。人們根據自身的審美主張,爲合香設定了不同的意境,詩詞書畫、舞樂琴茶,無物不可入香,推動了中國香文化的“文人化”進程。唐宋以來,焚香、掛畫、點茶、聽琴,成爲書房“四般雅事”,其中以香爲首。香菸氤氳,香氣彌散,彷彿脫離世俗般的精神昇華,凝聚着香文化的意趣美妙。
書·香
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
琴·香
高山影裡希音遠,流水聲中古調長。可惜世無鍾子期,焦桐空帶爨煙香。
茶·香
且看留詩可罷酒,請燒香鼎調茶甌。
佛·香
壯志霜空鶻,禪心古廟香。
中國香文化的演進,從溝通人神的媒介,到裝點生活的雅事,從宗教禮儀的神器到世俗信仰的供奉,完整再現了中國文化審美的“嗅覺維度”。
人類於嗅覺的共通屬性,使香成爲聯接古代文明的紐帶。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背景下,尋覓和解讀中國香魂背後的精神情感與藝術魅力,就是要體現“一帶一路”開放合作精神,讓互學互鑑的精神傳承不衰。
據悉,爲更好地解讀“香魂——中國古代香文化展”展覽,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教育活動也即將上線了。活動內容包括展覽解讀、主題沙龍以及製作香囊、香線的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