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實力雙管齊下 上海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

上海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大陸央視)

上海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大陸央視)

上海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大陸央視)

上海以城市韌性應對任性天氣。(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導,具有「抗擊打」能力的「韌性城市」已成爲中國城市規畫中的重要理念。今年夏秋之際,先後有貝碧佳、葡萄桑、和康芮三次颱風影響中國超大型城市上海,帶來一次次考驗。上海憑藉硬核能力有效應對,保障城市正常運轉和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10月31日,受颱風康芮周邊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上海籠罩風雨之中。氣象部門發出暴雨橙色預警及颱風藍色預警。此時,位於黃浦區的智慧環衛監管指揮大廳條不紊應對着。全區各路段現場圖像被傳到數位化管理平臺「一網統管」大螢幕。

很快,工作人員就通過監控發現有一處車流量很大路段極有可能積水造成交通擁堵,隨即安排一線巡檢員工優先處置。接到指令立刻趕往現場,20分鐘處置完畢,積水水位降到可控範圍以下,避免極可能發生的危害。

在臺風到來前,上海已集結近7萬名搶險人員隨時待命。今年上海受到三次颱風影響,除康芮,還有9月來襲的貝碧佳和葡萄桑。儘管來勢兇猛,但因準備充分、指揮得當,城市很快恢復正常。這種應對效果和上海已在推行的韌性城市建設有關,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從災害中快速恢復起來。

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研究員、長三角城市運行安全專家組成員尹小貝說,韌性城市體現出兩個特徵:第一,風險衝擊過來了能夠吸收掉,像海綿一樣把雨水吸收住;第二,如果衝擊特別大,城市能夠依靠自己能力迅速恢復,像彈簧一樣壓了後能夠復原。這體現出韌性的兩個能力。從城市角度講,還要在吸收和恢復過程中總結相應經驗,汲取相應教訓,最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21年,上海「十四五」規畫綱要明確提出要共建「安全韌性城市」,強調城市要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尹小貝稱,城市像人一樣也有老齡化問題,內在環境變化要求城市具備韌性能力,建設韌性城市是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的城市發展範式。

近幾年,上海一直努力建設韌性城市。韌性來自軟硬體實力。硬體是多年來打造的基礎設施,包括海綿城市、地下管網、鷹眼系統等等;軟體是數位化管理平臺「一網統管」,相當於「城市大腦」,由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管理。

上海於2019年起全面探索「一網統管」。幾年發展「一網統管」形成「一縱一橫」組織架構。一縱是市、區、街鎮級,一橫是管理平臺上嵌入防汛、消防、交通等82個部門和單位。

硬體讓城市更強壯,軟體讓城市更聰明,軟硬體加持,上海在抵禦自然災害時便會表現出韌性。具體來講,會採取三步驟: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恢復。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城市面臨自然災害衝擊要有免疫力、自愈力和恢復力,才能保持抗壓、彈性、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