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供應鏈交鋒 韌性對決開放

(圖/新華社)

中國於11月28日舉行首屆的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該博覽會旨在中國牽頭促進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合作,同時重視綠色低碳發展與數位轉型。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在拜登總統主持下首次召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Council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會議。該項會議旨在加強美國供應鏈來降低美國家庭成本並控制物價,其中並且表示將透過各級聯邦政府之間的數據共享方式來提高監控供應鏈的能力,並且建立「多邊夥伴關係」來強化美國所主導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這標誌着兩國在滿足各自經濟需求,並構建全球新型態貿易體系方面交鋒與對決進入新的階段。

從戰略的高度來看,中國結合「一帶一路」和其他多邊或雙邊貿易協議,與國內對於綠色產業與數位轉型,正尋求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產業與經濟合作,以穩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同時,積極參加全球治理的項目與內容,結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27日所言的,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並且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美國針對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所舉行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旨在推動長期、由政府主導來建構持久的供應鏈韌性,而且由國家安全顧問與國家經濟顧問擔任共同主席,幷包括國防、能源、運輸、情報等各部會的部長和高級官員。根據白宮的新聞稿,美國設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與相關舉措,主要包括以下數項:

第一,利用國防生產法案(Defense Production Act)增產必需藥品,美國將擴大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在國防生產法案下的權限,投資於美國國內製造必需藥品、醫療應對措施及關鍵原料,此可強化醫療產品及關鍵食品供應鏈之韌性。

第二,加強跨政府供應鏈數據共享能力。美國政府現已發展數個跨政府夥伴關係以改善供應鏈監測和策略,運用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來開發創新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工具,例如,美國運輸部的貨運物流優化工程規劃或與農業部合作,提高美國貨櫃農產品運輸的數據透明度計劃。

第三,美國持續投資關鍵供應鏈,其中包括國防部對於防禦關鍵供應鏈的投資,並將於12月份發佈首份《國家國防工業戰略》(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Strategy),作爲指導未來3至5年的產業基地政策發展和投資。

第四,規劃長期工業韌性和未來供應鏈投資,啓動4年一次的供應鏈審查,該審查將更新定義爲國家和經濟安全關鍵的行業、部門和產品的標準,並對於數位和人工智慧技術之關鍵領域進行投資。這些行動均旨在強化美國的供應鏈,降低家庭成本,並確保美國人能及時獲得所需商品。

從美國2021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IJA)、2022年的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再到今年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當中的《供應鏈韌性協議》(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greement)與《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等歷程,不難看出美國希冀在技術領域對中國「降低風險」並展開競爭,並結合民主國家的產業建立技術霸權(techno-hegemony),這纔有拜登總統在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最後所提到的,「50年後,當歷史學家們審視這一點時…美國供應鏈與全國各地的製造業工人會說,這就是美國贏得21世紀競賽的開始」。

在美國與中國在供應鏈的競爭下,臺灣也應繼續加強與美國在關鍵領域之合作,特別是在半導體、關鍵技術與產業數位化進行轉型的合作,並減少對單一市場的產業與經貿依賴。

同時,有鑑於中國大陸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對數位化和綠色化之重視,臺灣宜應強化在這些領域之能力,包括髮展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和數位轉型,兩岸的大學也可針對如ESG、碳權與碳稅或綠色能源的先導性討論與對話。

(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