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陸加大研發解決汽車晶片「軟肋」

《日本經濟新聞》:中國計劃在10年內加大研發解決汽車晶片「軟肋」。(新華社)

據《日本經濟新聞》5日報導,目前中國大陸汽車晶片的國產率僅一成左右,因此中方計劃在10年內加大企業研發力度,形成國產替代進口的態勢,構建不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的國內供應鏈。報道稱,在中國大陸從世界銷量最大的「汽車大國」成爲世界領先的「汽車強國」的背景下,晶片成爲了大陸汽車行業發展的「軟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佔有率達到31.6%,高於上年同期5.9個百分點。《環球時報》引述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林子恆5日指出,當前汽車行業正走向電動化、智慧化時代,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晶片數量要多數倍。

林子恆表示,汽車半導體包含主控和計算類晶片、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存儲器等多個種類,車輛的控制、車載娛樂系統、動力控制系統以及輔助駕駛系統等都需要半導體。整體而言,該領域主要由瑞士意法半導體公司、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等國外企業主導,大陸國產化率較低。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蓋世汽車的數據顯示,控制電流、影響新能源汽車性能的功率半導體的大陸國產比例僅爲15%左右,用於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尖端晶片國產化率則不到5%。

與此同時,此前出現的供應鏈問題也讓中國大陸汽車行業認識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今年1月,中方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編制印發《國家汽車晶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這份文件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晶片重點標準;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晶片相關標準。

文件稱,通過建立完善的汽車晶片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中國大陸汽車晶片技術發展和產品應用,培育中國汽車晶片技術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安全、開放和可持續的汽車晶片產業生態。

近年來,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和一些頭部車企不斷加碼汽車半導體,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主要半導體廠商繼續發力,比亞迪、蔚來、吉利等車企也開始佈局。

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半導體在2018年就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微控制單元)晶片,中國大陸國內企業地平線也已經發布多款智能駕駛晶片。半導體研究公司芯謀研究上個月發佈的一篇文章分析稱,中國的MCU公司已經超過400家,但大陸國產替代多數發生在成熟領域。對於《日本經濟新聞》聲稱的中國汽車晶片國產率僅一成的報導,《環球時報》記者5日聯繫比亞迪,比亞迪拒絕置評。

林子恆表示,汽車半導體目前多爲幾十納米的成熟製程,中國大陸國內企業有能力提高市場佔有率。目前用於智能駕駛的晶片正在向先進製程發展,考慮到一些國家的單邊制裁措施,中方在汽車晶片領域需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汽車專家高翔的話稱,在政府支援政策等的推動下,即使是技術難度極高的晶片,中國大陸也有望在5至10年內實現國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