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有點水平,但不夠!
11月30日,北京舉行CMF年度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曉光代表課題組發佈《築底回穩的中國宏觀經濟》報告。
報告中宣稱:中國應再造20家華爲,提供10萬個年收入超60萬崗位!50家創造2萬個年收入超40萬研發就業崗位。
這個內容很驚悚吧,但先不急,這個人大課題組,有一個判斷是正確的。
投資纔是問題,而不是消費
這個課題組先分析經濟困境的來源,他們認爲:當前的問題不是消費不足,而是投資不足。
報告中說:
報告認爲,這一共識是是完全錯誤的。
人大課題組提出,投資不足,纔是真正的問題,而不是消費不足。
報告說:
這個判斷大體正確,人大課題組的意思是,由於高端產業投資不足,所以導致中高就業崗位創造不足,導致人們收入低下,從而需求低迷。
人大課題組能分析到這一步,已經比凱恩斯主義要強很多倍了。
因爲最爲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會清楚,人們爲什麼不消費?當然是因爲就業收入降低了,失業率增加了,人們前景不明朗,所以要控制消費支出,在渡過寒冬。
投資不足,才導致了收入低迷,才導致了需求不夠,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
但人大課題組在開藥方時,卻犯了一個大錯。
投資不足時,怎麼刺激投資?
人大課題組開的藥方是:政府搞補貼,政府來投資,用補貼和政府赤字幹幾個華爲出來!
報告建議:
投資刺激計劃當然是正確的,比如減稅,稅收抵扣,這都是正確的手段,但要大搞財政補貼和增加政府赤字,則又走向了他所否定的錯誤,那就是凱恩斯的另一個策略。
要知道凱恩斯開出的藥方,除了拉動消費以外,還有用財政補貼來刺激投資。
這裡就要先來理解凱恩斯的全套邏輯。
凱恩認爲,失業的根源在產品市場。產品市場處於總供給超過總需求的狀態——也就是後來人們耳熟能詳的所謂“有效需求不足”。
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是相互關聯的,因此這種產品市場上供給側的過剩會不可避免地“溢出”到勞動市場,從而引起勞動市場上的供給過剩,失業就這樣產生了。
產品市場上企業的產品總是賣不掉,企業爲了減少損失或增加盈利,會選擇壓縮過剩產能,於是失業就成爲必然的結果。
失業了嘛 ,那就不買東西了。
凱恩斯搞了一套理論來解釋,他說原因在於三個方面:1、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2、 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3、 流動性偏好。、
他的理由,今天不想一條一條批,以後有空來專批一下。這要寫很多字,這兩天太累沒心情寫這麼細。
他認爲要怎麼解決呢?那就是擴張的財政政策,簡單地說,這個思路的基本要義是政府想辦法多花錢,其最終目的則在於改變企業家羣體的預期,進而誘導出更多的投資。
不管是發消費券,還是政府投資,都是爲了達成這個目的。
凱恩斯的錯誤在於,他沒有搞清楚經濟週期的原因,還開出了錯誤的藥方。
事實上,就是凱恩斯的救市方案,是下一輪經濟衰退的原因。
印鈔纔是經濟週期的罪魁禍首。
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哪一個通用的要素會導致一國中的大部分企業盲目投資,產能過剩呢?難道這些企業家都同時瘋了嗎?
市場當中永遠有企業家錯誤投資,但沒有這種可能說一個時間內突然全部投錯了,原因就是印鈔製造的虛假繁榮嘛,這才誘導了企業家的錯誤行動,突然之間物價上漲,需求爆棚,企業家當然會馬上投資,擴大生產,來迎接消費者需求。
亂印鈔,就是這種結局。現在的蕭條,不過是對錯誤生產的清算,是企業家們必須爲自己的錯誤投資付出代價,要減員增效,要控制支出,在防止企業破產倒閉。
有些扛不過去的企業,就大面積的倒閉。
之前印得越多,現在就倒得越多。
那要怎麼辦?
人大課題組反對刺激消費是正確的,但用財政補貼、讓政府投資來拉動新增投資,則是完全錯誤的。
但刺激投資是完全正確的。
在奧派的商業週期理論中,政府面對蕭條的處理方式是,不干預,讓市場自動完成清算,只要土地和人工跌到一定的價格水平後,投資就重新有利可圖了,投資就會恢復。
但是,並不代表着政府可以不作爲。
干預是指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包括各種限制手段以及印鈔,但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原有的管制,就是很多的。
取消管制,就能夠帶來巨大的投資刺激效果。
取消管制,不需要政府去借錢,不需要開動印鈔機,只需要修改法律中的各種管制手段就可以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現在存在着一個巨大、最佳的改革時機,那就是改革土地財政。
土地財政現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政府賣不出地了,導致財政收入降低,同時又有天量的剛性支出不好減支。
如果要維繫土地財政,現在的苗頭就是重新回到原來的老路,那就是各種貨幣化安置,政府搞棚改,這是挽救土地財政的既有套路。
但另一個思路是,放棄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不再以賣地爲生。
因爲土地財政,纔是限制中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最大的因素。
政府要賣地,所以阻止民間賣地。
現在房價降了,開放民間賣地,衝擊就不太大了,民衆也容易接受。同時,地方政府反正賣不了地了,不如不要這一塊的收入。
過往要放棄土地財政很難,不僅地方政府馬上要面臨着巨大的收入損失,城市居民也會反對,因爲會導致短期內房價劇降,香港就出現過這個問題。香港的中產階級們爲了保房價,反對增加土地供給。
但這個時間點最適合改革,因爲,這就將帶來一個巨大的紅利,也就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生產要素——土地,得以釋放 。
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大要素是勞動力和土地,應該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就來源於對這兩個要素的部分開放。
其中,勞動力的開放是首功,並且形成了全球最自由的勞動力市場。
土地財政相對於過往的土地制度也是邊際改善,但比起勞動力的開放程度差得很遠。
如果能有大量的廉價土地釋放,讓這些土地變成資產,那麼,投資馬上就可以有利可圖了,大量的民間累積的儲蓄,就會形成天量的投資,從而迅速回來資本擴張期。
如果這個時間不改革,一旦回到了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過去,那麼土地改革的困境就再次出現,政府和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難以放棄。
只有回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就是解放一切生產要素的束縛,讓生產變得更自由,投資纔會出現擴張。
爲什麼這麼多專家教授,國家智庫,不回到經濟發展的起點呢?
我記得林毅夫在北大啊,怎麼人大的人也被他洗了腦?
真要政府來補貼所謂的高端製造業,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幾年後,這些高端製造業又大量裁員,不斷地輪迴。
市場需要什麼?市場會說話。你以爲補貼華爲這樣的企業,就能讓出現一堆華爲?錯了,只有企業自由生產,才能正確的生產。
產業政策不過是計劃經濟的變種方式,是註定失敗的。
某些表象上的成功,不是產業政策的成功,而是人們對產業政策後果分析的錯誤。
只要歐美在推全球極端環保主義,中國的新三樣一定會火,因爲他們在打死自家傳統產業的企業,而製造業當前在中國生產效率最高,你補貼不補貼,都會在中國生產。
新能源汽車同理,只有中美兩國有足夠多的IT人才,也只有中國有更爲良好的製造業環境和較爲自由的勞動力市場,不搞新能源,中國也是汽車第一生產大國。
新能源車、智能汽車的火爆,是製造業的火爆。只要不存在干預,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業製成品,在中國生產都會比其他地方更有效率。
把這種成功歸因於產業政策,完全是歸因錯誤。
真正的原因是,中國有相對自由的勞動力市場,遠遠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經濟大國,才讓中國製造業有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這種自由,被廣泛批評爲“內卷”,“血汗”。
非洲印度倒是不內卷,不血汗,有工會,有嚴苛到令人髮指的勞動法,但就是沒有多少製造業。
因此,人大學者們,仔細研究一下基本的生產要素吧。
別天天學凱恩斯了。
我正在推行經濟學自媒體帳號的孵化,有興趣可以看這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