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溫情中國】未來已來 物聯網織就智慧城市
(原標題:【人民城市·溫情中國】未來已來 物聯網織就智慧城市)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廣網無錫12月10日消息 在無錫市濱湖區的百禾怡養院,76歲的陳虎章爺爺對掛在胸前的“小卡”讚不絕口,“這個小卡具有定位的功能,我到院子裡散步,要是遇到什麼突發事故,輕輕一按鍵,護理人員就會立刻趕過來。”
2009年,首個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落戶無錫,拉開了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序幕。從此,這座城市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百姓生活到城市治理,從車聯網到工業互聯網,萬物互聯的智慧場景在無錫不斷落地。無錫,正以物聯網爲筆,創新爲墨,勾勒一幅智慧城市的生動畫卷。
無錫十八灣風景區(央廣網發 無錫市委網信辦供圖)
智慧養老編織幸福晚年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房間,智能牀墊自動檢測老人的睡眠數據,並將信息同步傳輸到護理站。護理人員24小時實時查看老人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徵數據,以及是否在牀、離牀時間、離牀次數等,及時掌握老人的健康狀況和行爲動態。
走進無錫百禾怡養院,溫馨而又不失現代感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這裡,物聯網技術不再是冷冰冰的數據和代碼,而是老人們生活中的貼心幫手。
陳虎章爺爺對此感觸頗深,自從去年上海的心臟手術後,他在百禾怡養院開啓了養老生活,“去年6月我是坐着輪椅進來的,來了半年,體重增加了近20斤,現在走路都不太需要拐杖了。這些智能機器對老年人很方便,隨時可以監測血糖血壓,今年又多了不少新設備,我們老年人很幸運。”
陳爺爺不僅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喜歡上了無錫宜人的環境,“我感覺無錫比上海還要好,現在身體比以前好了,護理院旁邊就是太湖,我每天都要去太湖邊轉一圈,至少還能多活3年。”
陳虎章進行智力遊戲(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近年來,無錫依託物聯網產業優勢,不斷解鎖“智慧養老”應用新場景,推動全市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創新發展。百禾怡養院是無錫智慧養老應用示範點,也是江蘇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西北星”)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6年建院之初,百禾怡養院院長趙娟就引入了智慧養老的理念,“我們與中科西北星合作共建‘智慧養老3.0’運營管理系統,配備無線定位系統、緊急呼叫響應、周界報警等智能化設施,實現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臥牀檢測、老人防走失、視頻智能聯動等功能,爲他們提供精細化的智慧照護服務。”
趙娟說,當下的老人對科技化服務和智能化產品展現出了積極開放的心態。她認爲,新時代的養老需要藉助科技手段,既減輕了勞動力的負擔,又能讓老人的生活管理變得更智能。同時,她相信,養老智慧化是未來的趨勢,將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老服務行業。
在中科西北星的展廳內,AI健康檢測儀、AI智能助餐機、陪護機器人……各類智慧養老新科技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我們基於微服務、虛擬容器、領域模型、知識圖譜等最新技術結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研發的全域智慧健康養老平臺及系列產品,基本覆蓋目前國內健康養老管理服務全業態。”中科西北星戰略發展總監張闐年介紹。
中科西北星展廳內各類智慧養老新科技產品(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受到物聯網技術帶來的便捷與舒適。”張闐年表示,科技的根本在於服務人民,他們希望通過努力,讓養老變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在無錫,像百禾怡養院這樣的智慧養老機構越來越多。從智能牀墊、健康監測手環到智能藥盒、緊急呼叫系統,各種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智慧養老構築起智慧城市的重要一部分。
一直以來,無錫把數字化技術作爲推進養老服務改革的重要手段,構建“以家庭爲核心、社區爲依託、機構爲支撐、醫養相結合”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全市目前建成各類智慧養老服務機構超過200家。
科技守護城市水脈生機
一座智慧城市不僅要宜居,還要有韌性,而無錫的韌性,就藏在水脈中。無錫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內河縱橫交錯,水網密佈。
在無錫的大街小巷、隧道橋樑、河道沿岸以及錯綜複雜的地下雨污水管網深處,一塊塊微型智能監測設備正默默守護着這座城市的水安全。這些設備如同城市的“眼睛”和“耳朵”,實時感知着水量、水位、水質的變化,爲城市的水治理提供着精準的數據支持。
智慧水務,作爲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一環,關乎城市防洪排澇、水環境監測及雨污水排放調度等方方面面。
無錫航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錫航徵”)深耕水體監測領域近十年,以雷達、超聲波等傳感技術爲基礎,結合基於各水體監測場景開發的核心算法,打造了一系列水體感知裝備,守護這座城市的每一條水脈。
“起初,我們計劃運用雷達技術進行地質探測,但後來發現水體監測同樣需要這樣的技術,併成功開發出非接觸式測量技術,解決了污水監測難題。”無錫航徵技術總工程師陳德莉帶領團隊,憑藉在雷達探測技術方面的專長,近些年研發出了小體積、低功耗、高性能的水體感知設備。
無錫航徵雷達水位計被應用於城市排水管網水位監測(央廣網發 無錫航徵供圖)
從最初的地下管網測試產品到現今的第五代產品,已成功拓展至大河大江、城市內澇監測以及農業灌溉等多個領域。“在城市發展中,有效的水治理包括雨水和污水的合理分配,以及現代化的排水系統建設,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陳德莉認爲,每一次技術升級,背後都是對“水環境安全”這一城市命題的迴應。
無錫對於“智慧城市”的理解並非簡單的技術概念,而是在城市發展方向有了具體描述,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城市生活安全的方方面面。
自2022年以來,江蘇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試點建設。無錫作爲第一批試點城市,在江蘇省“綜合監管+智慧監測”建設思路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具有無錫特色新型監管系統。
2024年上半年,無錫初步完成全市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綜合監管平臺搭建並試運行,現已發現並處置燃氣、內澇、道路等多個安全隱患。
從智能水錶到智能井蓋,從城市內澇預警系統到排水管網在線監測系統,無錫利用物聯網技術緊緊織密城市水安全網。
創新鋪就未來出行坦途
在創新發展這條路上,無錫也從未停歇。
街頭巷尾,無人駕駛、智慧物流、車路協同……伴隨着對汽車互聯網應用的探索,無錫的車聯網產業也早已從虛入實,從小到大。
沒有方向盤,沒有操控臺,也沒有駕駛員,一臺臺無人小巴車穿梭在無錫市中心,途經薛福成故居、東林書院、南長街等多個景區和商圈。“新朋友”的融入,讓這座城市的慢生活在便捷與智能中更顯從容和愜意。
“我經常乘坐無人小巴上下班,它們有不同的路線,可以直接送我到地鐵站。雖然車上沒有駕駛員,但感覺技術非常成熟,運行很平穩。”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
“爲了改善市民的出行體驗,我們克服老城區複雜交通的挑戰,今年8月在市中心樑溪區引入了自動駕駛技術。”無錫市車城智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秋介紹,無人小巴車的誕生,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要融入人民生活。目前無人小巴車除了固定路線,還推出了網絡預約服務。
運行中的無人小巴車(央廣網記者 王紀民 攝)
在無錫經開區的智能網聯汽車遠程控制調度中心裡,數十臺智能駕駛艙一字排開,安全員通過對車內、車外的全景監控保障智能網聯車輛平穩運行。“如果無人小巴車遇到突發狀況,安全員可以進行停車、繞行、緩剎、變道等操作,保障公衆出行安全。”陳秋說。
無人貨運卡車、無人小巴車、無人清掃車、無人物流車……曾經只存在於幻想中的無人駕駛場景,如今已變爲現實。
據瞭解,無錫正在接駁、物流、環衛、配送等領域的前沿場景中,構建“車路雲一體化”。截至目前,自動駕駛小巴累計服務31.2萬人次,低速無人裝備完成432萬單配送,自動駕駛卡車在綜合保稅區、重點廠區實現常態運營。
從2017年開始探索車聯網,到2019年獲批全國首個車聯網先導區,再到2021年入圍首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今年入選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無錫車聯網產業發展軌跡清晰可見。
目前,無錫主城區2756個路口信號燈聯網聯控率超95%,全市主要道路點位部署5600套感知設施,重點板塊部署600多臺RSU路側通信單元,約佔全國已裝備總量的10%,基本實現全市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全域覆蓋、“一網統管”。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央廣網發 無錫市委網信辦供圖)
智慧織網,“網”羅萬象。2009年起,“物聯網基因”就刻入了無錫人的骨子裡,也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
2023年,無錫物聯網全口徑產業規模達4511.6億元,同比增長13.2%,全國排行前列。全市物聯網企業超3500家,覆蓋信息感知、傳輸組網、計算存儲、應用處理產業完整鏈條,以智能傳感器、車聯網、工業互聯網“一感兩網”爲特色細分賽道的產業佈局加速構建。
當物聯網與城市相遇,無錫選擇用“萬物互聯”的力量,讓城市的每一條“神經末梢”都保持靈敏和鮮活,與人民生活深度融合,一步步織出一張“看得見未來的網”。
監製:伏成鐳
策劃:欒永勝 安琪
文字:顧煬威 王紀民 王錫斐 莊濱濱 王姝姝 楊夢奎
視頻:王紀民 顧煬威 劉劍忠
鳴謝:江蘇省委網信辦 無錫市委網信辦 無錫市工業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