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大學生,正在成爲現實

20年前,教育部決定將高考提前一個月,固定在每年6月的7、8日,不僅是避開了酷暑,可能也是爲了討一個好彩頭--678的諧音爲“錄取吧”。

20年後的今天,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這個好彩頭已經接近現實。

大學招生人數與適齡考生之間的差距正在消失。2004年,全國大學的招生人數僅爲447萬人,而當年的適齡考生卻有2393萬人,如此算下來有81%的考生無法錄取。

而去年,全國大學招生人數爲1015萬人,適齡考生爲1593萬人,無法錄取的比例降低至36%。

而據傳言稱,今年的出生人口可能會不到800萬,這就有了一種說法:

“現在生娃就是抄底,以後孩子高考上大學會非常寬鬆。”

但這也未必正確,事實上,高考的錄取率遠超中考,這一方面是計算口徑的原因,由於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原因,中考錄取率是根據招生人數/對應年份出生人口計算得出,而高考錄取率是通過招生人數/報名高考人數得出。

因此,能夠參加高考的學生本身就是通過一次選拔後的“佼佼者”。

上大學寬鬆這事,也只能說有大學能上很簡單,考上一所名牌學府依舊很困難。畢竟考生數量的絕對值是在增長,但名牌學府的數量和招生人數卻很難再有提升。

另一邊,自2019年開始,高中的招生數量已經低於大學的招生數量,等於說大學有足夠的招生名額去容納所有高中生。

拉低實際錄取率最大的因素,是復讀人數的增長,從而導致大量院校的招人名額並未完全招滿。

對不同個體而言,復讀的原因很複雜,但如果硬要我猜一個理由:

還是太捲了。

當然,學習改變命運,預祝各位考生前程似錦。

作者:嚴張攀製圖: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