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過敏的救星,重拾安全感,從容回歸社交舞臺!

這些日常情景,是否也讓你感同身受呢?在衆目睽睽下發言,臉紅、結巴,頻頻發抖;路上巧遇熟人,假裝有急事要忙,匆匆告辭;逛街時,店員一接近就倒退三步,慌張出逃;收到讚美不勝惶恐,只想找個洞把頭埋進去;餐點明明上錯,卻一聲不吭,默默吃完了事。

圖/Netflix《我的出走日記》

根據種種跡象,你很可能步入了「社恐」的行列!

社恐≠內向、害羞,外向人也會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是對公開場合或人際交往產生的強烈焦慮,在活動前、中、後都持續作用,是一種長久的恐懼心理。社恐過度關注他人的看法,害怕自己的行爲會招致負面的評價,爲了逃離衆人目光,擺脫社交帶來的痛苦,他們會表現出退縮、迴避等行爲,甚至導致社交孤立。當今時代,幾乎人人都有社交焦慮,只是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別再錯把社恐當作內向、害羞,唯有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更有效地調整自我認知,擺脫這種焦慮的困擾。

圖/canva

社恐、內向、害羞,三者很不同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你是一個害羞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嗎?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宣稱自己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因爲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會感到不舒服,或者不願意與他人親近,故意迴避社交等。其實,出現這些行爲並不代表一個人患上了社交恐懼症,還可能是性格內向或者害羞。

圖/canva

正因爲內向和害羞與社交恐懼症的某些症狀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將這三者混爲一談。其實,社交恐懼症與內向和害羞並不是一回事,這三者之間有着本質的區別。

內向

我們常常用內向和外向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而內向者往往會被貼上「不合羣、靦腆、安靜、保守、喜歡獨處」等標籤。於是,很多人就產生了「內向等於社交恐懼」的想法,認爲內向的人是有社交障礙的,其實並非如此。

圖/canva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內向是一種人格氣質。對於社交,內向者更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社交併不會令他們感到恐懼或緊張,他們甚至會享受社交活動帶來的樂趣。內向者更多的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他們會主動選擇是否參與社交。對於內向者來說,相比於與人交往,他們有時更喜歡也更習慣獨處,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們無須克服種種困難就可以與人建立友誼,並不存在社交障礙。

害羞

在多數情況下,內向者都會被誤認爲是害羞,其實,害羞和內向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害羞指的是人們在社交場合中不願意與他人親近,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格特質。害羞者經常獨來獨往,他們往往會迴避社交,與人相處時會感到尷尬、不舒服,而內向者則只是單純喜歡獨處。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害羞。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經過對一萬多人的調查研究發現,超過四○%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害羞表現。

圖/canva

害羞者在與人交往時會產生一種不自在的心理,他們擔心自己的缺點被他人看到,雖然內心渴望與人相處,卻不會主動接觸他人。在與人交往時,有些害羞者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他人對自己產生了不好的印象與評價,因而會出現臉紅、結巴、心跳加速等症狀。當然,這些症狀是可控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降低了生活水準,但這並不像社交恐懼症一樣嚴重。

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指的是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一種精神疾病,也被稱爲社交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患者在社交場合會產生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心理,無論是與陌生人接觸,還是日常的生活交際,他們都過分關注他人的看法,害怕自己的行爲會引起他人的負面評價。爲了逃離大衆的注目,擺脫社交給自己帶來的巨大痛苦,他們便會在社交中表現出退縮、迴避等行爲。

圖/canva

本文摘自:《人際焦慮和解書》 黎瑞芳着,方言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