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好好的夫妻怎麼就成了室友

最近,《再見愛人4》播出,節目裡的楊子和黃聖依夫婦引發熱議。不少觀衆感慨,楊子和黃聖依相比一對夫妻,更像工作搭子。

其實不止是明星,這些年,普通人到中年後不要說沒約會、不浪漫,連分牀睡、無交流都快成了標配。

怎麼人到中年,好好的夫妻就成了室友呢?

不止中國,全世界都一樣

其實,這不是你的錯覺,而是真實正在發生的事情。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方曉義教授實驗室發佈的《“夫妻互動與婚姻關係”調查結果報告》,婚齡在10~15年的參與者報告的婚姻穩定性和質量都處於最低水平[1]。

無獨有偶,美國一份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招募了522對新婚夫婦,結果發現他們的婚姻質量在前五年會迅速下降,甚至到了8年後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2]。

與此同時,夫妻之間“分牀睡”似乎也成了潮流。從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就可見一斑:在2001-2016年之間,搜索“分牀睡”得到的結果大多是育兒頻道,而近幾年,“分牀睡”已經成了兩性頻道的常客。

甚至在國外,還出現了類似於LAT(Live Apart Together)這種專門描述分牀/分居夫妻的詞彙,在美國23-70歲的成年人中,約有35%的伴侶選擇不住在一起[3]。

礙於工作節奏、生活習慣和口味差異,不少中年夫妻很少一起吃飯 / Unsplash

相對應的,分牀睡風潮帶來的還有夫妻之間性生活的減少。發表在《性行爲文獻》的一項涵蓋了26620位美國人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從1989到2014年的25年間,美國成年人每年的性生活次數大幅下滑,而“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已婚美國人的性生活頻率出現了大幅下滑[4]。

當然了,就更不用提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思”、“小浪漫”了,無論是如今的廣告傳媒還是日常生活中,甜蜜的戀愛情侶總是以年輕人的形象出現,要是在高檔餐廳裡見到一對中年男女耳鬢廝磨,或者是旅行團中互動頻頻,外人恨不得還要議論兩句“噶姘頭”。

傳統社會觀念認爲中年人應成家立業,愛情逐漸成了年輕人的專屬 / Unsplash

而中年夫妻在婚姻中的感受同樣如此,近年來有多份研究對各國夫妻的婚姻狀況進行調查,其中無一例外地報告說已婚女性在結婚後感受到的激情正在慢慢消退[5]。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份研究根據夫妻雙方的婚姻質量和離婚傾向將夫妻進行分類,其中湊合型(婚姻質量和離婚傾向得分均略低於平均分)佔比最高,達到了33.5%[6]。也就是說,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夫妻都像表情包中說的那樣,“湊合過唄,還能離咋滴”。

怎麼回事,異牀異夢的室友難道就是中年夫妻的宿命嗎?

不是室友,而是同事

有時候,中年夫妻缺乏浪漫,其實是現實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就拿上面說的那些看似違和的情境爲例,往往只需要加一個孩子,這個情節似乎就變得無比合理。也就是說,中年夫妻的生活重心早就不是自己了,而是孩子,撫養孩子成了中年夫妻共同的,也是最高的生活目標。

大量的研究顯示,一旦有了孩子,養育孩子就成了家庭的重心,一切都是圍繞着孩子轉[7]。無論是購物、美食還是旅遊,主要目的都是陪孩子,就算自己真的想要,也要自嘲一句“沾了孩子的光”。

就拿黃聖依來說,楊子在節目中爆料,由於需要照顧孩子,黃聖依的作息非常規律,每天雷打不動十點睡,早上早起照顧孩子,夫妻雙方的作息完全錯開了,夫妻之間的浪漫生活自然被犧牲了。

新生兒成家庭重心,注意力向其傾斜,家庭活動也圍繞新生兒調整 / Unsplash

在共同撫育孩子的過程中,夫妻之間會建立起有別於浪漫關係的“同盟關係”,相互依賴,這種“有機團結”有利於維持夫妻關係的穩定。

具體地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生育孩子是夫妻雙方共同進行的一項重要“投資”。尤其是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夫妻需要共同付出更多努力,有時候還需要丈夫主要負責賺錢,而妻子爲了更好照顧孩子甚至會犧牲職業發展機會[8],這種合作模式使得雙方深度綁定在一起[9]。

尤其是現代社會,養育的經濟和精力投入都相當巨大,這種巨大的現實壓力會使同盟雙方的聯繫更加緊密[10],通力合作完成養育這一共同目標。

即使真的沒感情了,爲了能夠給孩子一個更加穩定的家庭,很多夫妻也會選擇先把孩子養大再說,這不就是職場上明明看不慣同事還要一起上班甚至團建的打工人嘛!

長期處於僅表面和諧的家庭,孩子可能學到不正確的衝突解決方式 / Unsplash

就算不生娃,結婚也會使得雙方成爲經濟共同體,由於資源集中,婚姻有時候也可以改善夫妻雙方的財務狀況[11]。畢竟,兩個人搭夥過日子一般成本要比獨居更低,也會爲長遠的未來做足經濟上的規劃,而經濟不太寬裕的時候,幸福往往就是和錢聯繫在一起的[12]。

此外,婚姻對於就業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說“婚姻溢價”。中國學者的研究就發現,在婚男性的工資比非在婚男性高出6.8%,而這主要是由於妻子的非家務支持和幫助,包括提供信息、參與決策、幫助丈夫擴大社交網絡等[13]。而更高的工資水平某些時候也可以反過來惠及其他家庭成員,例如提高妻子的幸福感[14]。

總的來說,中年夫妻與其說是室友,不如說是同事,甚至是“戰友”,唯獨不是夫妻,搞事業成了生活重心,在現實壓力下,個人情感似乎也只得退居二線。

中年夫妻,真正的淡人

當然了,就算沒有這些現實壓力,中年夫妻也確實“折騰”不動了。

從生理的層面說,熱戀時的興奮愉悅,是由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苯乙胺的分泌帶來的。但在2-3年內,這種興奮愉悅會隨着耐受性的增高而逐漸消失。所以,一段時間後,愛情會從激情階段轉化伴侶階段,從激情主導轉變爲安全感、關懷感和舒適感占主導地位[15]。

而且,中年人的激素水平也會下降。隨着與衰老有關的激素和代謝變化,例如,男性的睾酮分泌逐年減少,帶來最顯著的感受便是:疲憊[16]。

從30歲左右,男性總睾酮和遊離睾酮的分泌逐年下降 / [16]

而從心理的層面,中年人的心態也變化了不少。

一項發表在《普通心理學綜述》的研究顯示,影響中年人婚姻滿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工具性目標。中年人已經不那麼在意自己的個人成長,也暫時不需要對方很多的陪伴,他們看重的無非就是:伴侶能不能夠共同分擔家務、一起管理家庭財務、承擔撫養孩子等責任[17]。

2023年的一份質性研究也發現,年輕人更看重的是浪漫關係,而40歲以上的中年人幾乎沒有提到浪漫關係,相比之下提到的更多是子女、工作相關的關係,這也可以側面印證,中年人對於浪漫或激情,確實有些“退燒”了[18]。

放棄了激情的中年人也會更加務實,一方面,他們把目光從親密關係中轉移到了整個家庭以及子女的發展,另一方面,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多了些細水長流的平淡感,很多人都認爲,配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並且這類夫妻往往也有更高的幸福感[19]。

將配偶視爲最好朋友可增加夫妻間親密度,不少人稱配偶爲“隊友” / Unsplash

如果真的很不幸,碰到了個糟糕的伴侶,中年人可能也懶得折騰了,就這麼將就過着吧。《歐洲心理學》一份研究就發現,相比於年輕人,中年人的完美主義傾向更低[20],對伴侶的容忍度自然也就更高一些。

一項發表在經濟學頂級期刊《美國經濟評論》的研究同樣也發現,中年人的風險厭惡往往更高,或許這也是爲什麼在婚姻中,即使他們對伴侶心存不滿,也不願意冒險找新的伴侶[21]。

對於年輕人而言,結束一段親密關係爲的是“下一個更好,下一個更乖”,而對於飽受了歲月捶打的中年人,考慮離婚時可能第一反應就是“說不定下一個還不如現在這個呢”!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中年人才是真正的淡人,沒有那種世俗的慾望:“好的,隨便,都可以,就這樣吧。”

只不過,感情可以忍,身體卻騙不了人,大量研究顯示,長期處於低質量的婚姻中會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多種傷害[22],甚至會導致提前衰老[23]。

或許在某一個晚上,結婚多年的人也會猛然回憶起自己的“支棱”歲月,相較於往日的情與愛,思考一下自己還能不能安穩地退休纔是中年人的正經事。

參考文獻

[1]方曉義, 陳子源, 閆錦, 馬姍杉, 童薇, 王玥寧. (2021). 消極互動是中年夫妻關係危機重要原因. 中國婦女報.

[2]Kurdek, L. A. (1999). The nature and predictors of the trajectory of change in marital quality for husbands and wives over the first 10 years of marri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5), 1283–1296.

[3]Strohm, C. Q., Seltzer, J. A., Cochran, S. D., & Mays, V. M. (2009). "Living Apart Togeth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graphic research, 21, 177–214.

[4]Twenge, J. M., Sherman, R. A., & Wells, B. E. (2017). Declines in sexual frequency among American adults, 1989-2014.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6(8), 2389–2401.

[5]Obradovic, Josip & Cudina Obradovic, Mira. (2021). Marital Partners' Traits,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arriage, and Marriage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Love in Marriage. DRUSTVENA ISTRAZIVANJA, 30(1)

[6]張錦濤. (2009). 父母婚姻、自我分化與城市夫妻婚姻質量、穩定的關係 (博士學位論文). 北京師範大學.

[7]Gauthier, A.H., de Jong, P.W. (2021). Costly children: the motivations for parental investment in children in a low fertility context. Genus 77, 6.

[8]Bao L and Wang G (2022) “I am willing to do both well”: Chinese academic mothers facing tension in family and career. Front. Psychol. 13:973110.

[9]Xu, K.Q. (2022). Children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39, 33–255

[10]De Dreu, C. K. W., Gross, J., Fariña, A., & Ma, Y. (2020). Group cooperation, carrying-capacity stress,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4(9), 760-776.

[11]DeMaris, A., & Oates, G. (2022). The traject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 partial explanation of the marriage advantag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3(6), 1650–1668.

[12]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38), 16489–16493.

[13]王智波,李長洪等. 好男人都結婚了嗎?——探究我國男性工資婚姻溢價的形成機制. 經濟學, 2016(03), 917-940.

[14]Sohn, K. (2016). The role of spousal income in the Wife’s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6(3), 1007-1024.

[15]Diamond, L. M. (2004).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Distinctions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Sexual Desir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3), 116–119.

[16]Pataky, M. W., Young, W. F., & Nair, K. S. (2021). Hormon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of Ag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6(3), 788–814.

[17]Li, T., & Fung, H. H. (2011). The dynamic goal theory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5(3), 246–254.

[18]Koen, V., Chigeza, S., & Wissing, M. P. (2023). Relational importance in early and middle adulthood age groups in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Africa, 33(1), 1–9.

[19]Grover, S., Helliwell, J.F. How’s Life at Home? New Evidence on Marriage and the Set Point for Happiness. J Happiness Stud 20, 373–390 (2019).

[20]Daniilidou A. (2023).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Self-Compassion in Adults: The Effect of Age.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4), 371–386.

[21]Dohmen, Thomas; Falk, Armin; Huffman, David; Sunde, Uwe (2010). Are Risk Aversion and Impatience Related to Cognitive A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3), 1238–1260.

[22]Daniel N. Hawkins, Alan Booth, Unhappily Ever After: Effects of Long-Term, Low-Quality Marriages on Well-Being, Social Forces, Volume 84, Issue 1, September 2005, Pages 451–471,

[23]Bourassa, K. J., Caspi, A., Harrington, H., Houts, R., Poulton, R., Ramrakha, S., & Moffitt, T. E. (2020).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low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faster biological ag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35(8), 1127–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