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絕境是重生,“中芯國際”未來能浴火重生嗎?
中芯國際的大名應該是流傳很廣的。
作爲我國唯一一家有希望突破高端芯片生產技術的公司,真的是“全村人的希望”。
半導體公司千千萬,做芯片的企業也數不清,但是都只能生產低端芯片,或者某些特殊芯片。
所有電子產品內部的核心都是那一塊電路板,複雜一點的叫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
這塊電路板的技術跨度空間很大,主要集中在5納米到幾百納米再到微米之間,而能做到5納米這個程度的,全世界只有臺積電。
由於美國的制裁和封鎖,中芯國際如今被迫來到十字路口,前途茫茫,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一、公司
中芯國際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2000年,張汝京博士和王陽元院士,在國家的幫助下,帶着四百多位臺灣和國外技術人才成立。
起點可以說已經不低,尤其是張汝京,是我國半導體行業教父級人物,非常厲害。
1977年從臺灣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德州儀器”,工作了二十年,後來看到我國半導體行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於是回到臺灣創立“世大半導體”,專門研發芯片的生產。
隨着公司越來越成熟,張汝京準備到大陸投資建廠,但是被臺積電給阻擋。
財大氣粗的臺積電花了50億美元,買下世大,斷了張汝京的念想。
2000年,已經52歲的張汝京帶着舊部,在上海創立“中芯國際”,爲了融資,公司註冊在開曼,工廠建在上海。
我是很敬佩張汝京的,在他的客廳裡有這麼一副對聯:
“中興華夏半導體,芯系全球高科技”
就憑這14個字,就值得我們點贊。
短短四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成爲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並且在香港和美國上市。
但是由於發展太快,臺積電眼紅了。
由於中芯國際是張汝京帶着臺灣的技術人才創立的,所以從2003年開始,臺積電就開始起訴中芯國際,說竊取臺積電的技術。
隨後的6年時間,中芯國際一直嘗試渡過這個難關。
但是2009年,美國宣佈中芯國際敗訴,代價主要有三個:
1、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並且三年內,不能呆在芯片行業;
2、中芯國際賠款2億美元;
3、中芯國際給出10%的股權。
這一年張汝京62歲,不得不辭職,不過也沒去養老,轉行在做LED,做得還挺好。
三年期限一過,就立馬回到半導體行業,創立《上海新昇半導體公司》,主要做300mm的大硅片,這可是我國第一家做大硅片的公司。
不過到2017年,這位神奇的老人,再次離開自己的公司,理由是這樣的:
“做新昇是因爲我們內地沒有完整的芯片產業,現在有了,就可以走了。”
又過了兩年,頭髮花白的張汝京來到青島,再次成立“青島芯恩”,做共享式的IDM,也就是CIDM。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模式現在主要是三種,分別是Fabless模式、Foundry模式和IDM模式。
Fabless模式是隻設計,不生產,很多芯片設計公司就是這種。
Foundry模式就是芯片代工,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就是這種。
IDM模式是從設計、製造、封裝到銷售全都都自己來,三星和德州儀器就是這種。
IDM模式無疑是最全面,但是投資也是最高的,張汝京的CIDM模式,就是想在這個框架下降低投資規模。
相信大家一眼就看懂了,邏輯就是把設計、製造、原材料、封裝和終端客戶整合起來,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幹各自專業的事情,一起爲某個客戶提供服務,然後分錢。
爲什麼這個事情跟中芯國際沒關係,我還要說?
因爲這種模式是目前我國半導體行業最需要的,我國沒有能力和實力在高端技術上超越發達國家,只能用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大家一起慢慢往前面爬。
但是並不是誰都有這個能力整合這個行業。
小龍女能當上門武林盟主,那可是身懷玉女心經、九陰真經、左右互搏等絕世武功。
小龍女這個武林盟主當得有點兒戲,但是張汝京引領我國半導體行業,真可謂是兢兢業業了一輩子。
這樣一位古稀老人,讓我國半導體在制裁之下,依然有立足之地,讓全世界都不敢讓我們繼續發展下去,因爲他們都怕了。
我覺得可以點個贊一起表達一下敬意。
至於中芯國際這家公司,是真複雜,股權之爭、人才之爭、技術之爭、市場之爭等等,非常多精彩故事。
這些故事以後再慢慢講,總歸一點,中芯國際是一家偉大的名族企業,是我們全國人的希望。
但是面臨的困境也是非常嚴峻的。
中芯國際目前也只能做到14nm的量產,這也是2020年才突破的。
芯片的核心是設計和生產,設計主要靠軟件,生產主要靠設備,當然軟件也很重要。
而目前我國在設計方面肯定是沒問題的,華爲進步神速,但是由於被制裁,設備成爲了致命的短板。
沒有先進的設備,就沒辦法生產出高端芯片,中芯國際只能轉型。
梁孟鬆辭職,蔣尚義掌舵,中芯國際把重點放在擴大成熟製程工藝,既然目前突破新技術看不到希望,就把已有的成熟工藝做大做強。
畢竟現在用到高端芯片的,也只有高端CPU、GPU和手機SOC需要14nm以下的芯片,14nm以上的芯片市場需求還是佔多數。
中芯國際的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才幾個點,搶佔成熟工藝市場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步,只是何時才能進入半導體第一梯隊,就要看我國什麼時候能自己研發出高端光刻機等設備。
二、業務
中芯國際業務很簡單,就是代工生產各種型號的芯片。
整個生產過程,主要有晶圓清洗、沉積、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生長、拋光、金屬化等流程。
其中光刻環節是核心,光刻機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設備,目前最頂級的光刻機,只有荷蘭一家公司能生產。
由於這類設備的限制,中芯國際業務產品主要集中在14nm到0.35微米之間。
2022年的年報沒有公佈按技術節點劃分的具體情況,截圖一個2021年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以0.15/0.18微米、55/65納米、40/45納米和FinFET/28 納米爲主。
當然14納米擴產後,也會佔據不小的比例。
主要使用場景是消費電子和智能家居。
上圖是2022年分應用場景的收入情況。
智能手機一直都是佔了大頭,不過2022年收入佔比只有27%,相比2021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
主要是因爲2022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11%,大家都不買新手機了嗎?
再解釋一下關於晶圓尺寸和芯片之間的關係。
晶圓尺寸從以前的2英寸發展到現在的20英寸,也就是每塊晶圓的面積越來越大。
芯片就是從晶圓上切割成的,那麼晶圓的面積越大,能夠切割出的芯片數量就越多,效率自然就越高,成本也會降低。
但是晶圓尺寸越大,對製程精度的要求就越高,因爲同樣大小的面積內,集成的晶體管和電路越多。
現在常用的尺寸有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其中又以8英寸和12英寸爲主。
現在的中高端芯片一般採用12英寸,中低端芯片採用8英寸。
12英寸的晶圓面積大概是70萬平方毫米,根據芯片面積的不同,能夠裁切出的芯片數量也不同。
比如華爲的麒麟990芯片,面積是113平方毫米,那麼一塊12寸的晶圓,是不是就可以加工出625顆麒麟芯片呢?
當然不是,因爲晶圓是圓形的,12寸是直徑,還會有邊角料被浪費。
上圖就表達得很形象,芯片是方形的,晶圓是圓形的,當然會有浪費。
可能有朋友會有疑惑,爲什麼晶圓不乾脆做成方形的,這樣就不會浪費了,然後改名叫晶方。
這個是加工硅棒時候的工藝所決定的,我之前在分析“晶盛機電”的時候詳細講過這個工藝。
晶體在生長過程中,主要採用“提拉法”,也就是旋轉着慢慢往上提,然後生產出來的晶體棒就是圓形的。
當然這是單晶的工藝,多晶硅的生產工藝比較多,是可以生產出方形硅片的,太陽能電池就是用的方形硅片。
那爲什麼芯片不能用這種多晶硅生產出來的方形硅片?
因爲純度不夠。
你知道嗎,麒麟這樣一顆芯片上,鑲嵌了103“億”個晶體管,這對硅片的性能要求是很高的,只能用純度極高的單晶硅。
2022 年,中芯國際銷售晶圓的數量爲709.8萬片約當8英寸晶圓,晶圓月產能爲 71.4 萬片約當8英寸晶圓。
爲了方便統計,都是摺合成8英寸的尺寸來計算的。
銷量有所增長,但是並不多,2020年銷量是570萬片,2021年是675萬片,同比增長18.4%。
去年只增加了35萬片,同比增長5%。
不過產能提高還是比較多的,2021年晶圓月產能爲62.1萬片,月產能提高了9.3萬片。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又沒有高端芯片產品,還能保持這個業務量,是不錯的。
主要因爲汽車電子、綠色能源、工業控制等領域需求依然保持穩健增長。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如此大規模的擴產,抵消掉手機業務下滑帶來的影響。
2022 年銷售額情況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肯定就是排名第一。
別看這個排名看起來不錯,全球一大塊蛋糕都被臺積電切走了,還有三星、聯電和格芯又拿走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中芯國際其實佔比並不高。
一般不把三星納入排名統計,因爲三星內供的佔比很高,也就是自己給自己代工。
三、業績
中芯國際2022年的業績表現看起來還不錯。
營收495億,同比增長39%,淨利潤146.5億,同比增長27.3%,歸母淨利潤121.3億,同比增長13%,扣非淨利潤97.6億,同比增長83.4%。
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去年行情好,單價高,再加上銷量也有小幅度上漲。
這幾年公司的毛利率增長是很快的。
如上圖所示,毛利率從2019年的20.8%,一路增長到2022年的38.3%,提高了17.5個百分點。
這是產品高端化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從往年的年報發現中芯國際28納米的業務佔比越來越高,雖然這個級別在全球只能算是二梯隊,但是也可以算是中端產品。
再加上14納米的投產,更是提高了產品的檔次。
但是成熟製程工藝,就意味着競爭不過先進製程公司,中芯國際的毛利率未來可能會面臨大幅度下滑。
芯片市場的前景肯定是巨大的,國產替代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從這些年的營收表現也能看出增長有多快。
兩年前,營收還只有兩百多個億,自從突破14納米技術後,營收已經近500億。
雖然目前沒辦法去研發7納米,但是把14納米以上的市場需求拿下來,那麼把本該用來投入研發7納米技術的資金,用來擴產14納米生產線,長遠來看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沒辦法啊。
而且未來還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地球還在轉,飯每餐都要吃,能賺的錢就先賺。
怎麼總感覺有點辛酸!
這幾年公司扣非淨利潤表現更好。
2019年還是虧損的,2020年就就從虧損5.22億變成盈利17億,同比增長425%。
2021年扣非淨利潤53.25億,同比增長214%,2022年97.64億,同比增長83%。
這個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成熟製程業務穩定之後,毛利也就不會再有增長。
從費用情況來看,營銷費用和研發費用相對比較穩定。
銷售費用是真低,這麼龐大的營收,才兩個億的銷售費用,作爲全國人民的希望,招牌還是挺值錢的,不需要打廣告做促銷搞接待。
管理費用往年都是十幾個億,2022年翻了一倍達到30.42億。
大力擴產,開新廠肯定是會造成管理費用大幅度上升。
研發費用還算比較穩定,每年都是四十幾個億,2022年高一點,49.5億。
其實對於芯片企業來說,這點研發費用只夠塞牙縫,這樣說一點都不誇張。
技術越到後面,難度和代價都是指數級上升的,比如臺積電不是之前發佈公告,聲稱未來三年投入1000億美元嗎。
單從燒錢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家芯片企業看到都絕望了。
不過希望也還是有的,比如三星,到2005年纔開始做晶圓代工,比中芯國際還晚了5年,但是現在也做到了全球第二,而且除了臺積電擁有7納米技術之外,就只有三星也具備這個能力,沒有第三家。
既然三星能夠後來居上,我們是不是也要對中芯國際有點信心?
但是中芯國際自己在業績會上,顯得比較悲觀,2023年業績會下滑,毛利率也會下降到20%左右。
會不會有這麼誇張倒不一定,但是自從去年四季度缺芯問題緩解之後,業績就下滑得比較厲害。
毛利率已經從年初的41%,下降到四季度只有33%,營收也是在前面三個季度一直增長之後,四季度下滑了11%。
尤其是產能利用率,有點誇張,之前是滿負荷生產,到第四季度,產能利用率已經不到80%。
同時中芯國際擴產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來。
上圖這個在建工程,從之前de的一兩百億,飆升到2022年的458億,總資產這五年也翻了三倍。
這裡面就有一個矛盾點,一邊是產能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另一邊是想要提升行業地位,就必須要在行業低谷時反其道而行進行擴產。
在行業低迷時,這是一對無法調和的冤家,但是一旦行業上行,就會具有規模效應,形成競爭壁壘。
中芯國際顯然選擇的是後者,所以四條12英寸新廠進展很順利,其中:中芯深圳已經投產,中芯京城已經試產,中芯臨港已經建好,中芯西青已經動工。
那麼這麼大的產能擴下來,會不會有存貨風險?
這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已經有了。
中芯國際2022年的存貨已經高達133億,相比2021年將近翻倍。
跌價準備就成了必然。
別看上圖好像幾個億不多,從2.7億增加到7.5億,增幅可是高達170%。
不過不止是中芯國際,這是行業普遍現象,其他公司也沒好哪去。
畢竟智能手機和電腦是芯片消耗大戶,這兩塊營養不良,上游就只能乾瞪眼。
中芯國際自己也在業績會上說了:“面板類芯片庫存超過三個季度,有些達到整年的庫存,還有很多通用類的產品,庫存都超過半年。”
什麼意思?
也就是芯片公司可以至少半年不用生產。
顯而易見,芯片行業已經從兩年前的缺芯,快速轉爲寒冬。
現在只有高端芯片表現正常,中低端芯片通通不但產能過剩,庫存也過剩。
不要覺得中芯國際逆勢而行,在這種情況下擴產是不明智的。
即便是他不擴產,臺積電也是肯定要擴產的,2023年又投入40億美元,聲稱2025年成熟製程產能提高50%。
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嗎?
中芯國際在先進製程領域目前看不到希望,如果在成熟製程還不往前走一大步,基本上就沒有未來。
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搶佔中低端芯片市場,甚至可以不惜代價,無非就是打價格戰。
只要還在牌桌上,就還有希望,一旦離場,就真沒了。
這也是中芯國際自己預測毛利率會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京東方能用面板把全球中低端面板行業給踩在腳下,憑的就是低價。
中芯國際很可能在突破新技術之前,也是走這條路。
四、總結
今年1月份,美國拉着日本和荷蘭,繼續管制自己的先進科技,堅決不賣給我們中國。
可惜的是我們自己的光刻機離荷蘭最先進的差了5代,這是非常大的距離,不是短時間內能追上的。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
直接的後果當然是我國整個芯片產業都會很難,也就是網上都說的“卡脖子”。
是真被卡住了。
能怎麼辦?
中芯國際選擇了曲線救國,短時間內新技術沒辦法有進展,那就在自己能做的領域,搶奪你們的市場,不計代價的搶。
總有一天,我國一定會做出最先進的設備,像華爲這類優秀的企業會把設計做到極致,那麼中芯國際這樣的生產企業,目前只能潛伏壯大自己的同時,然後等待機會。
人到絕境是重生!
我國在各領域,只要突破任意一個尖端技術,就一定會誕生一批世界級巨頭
中芯國際,未來的路雖然還很遠,也很難走。
但是!
希望!
一直在!
我做了下面這張表,A股核心資產研究彙總的表格,裡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的龍頭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以後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另外以後每週的週末,會把本週分析過的公司一起做一個深度總結,周總結也會和表格放在一起。
每次分析公司後,會在後面加一些更深度的觀點或者計算方法,也會放到一起方便閱讀,都記得去看。
專注於上市公司財報和基本面深度分析。
點贊關注持續更新內容,能爲你規避很多風險。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