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殺防治日…減誤解 增助人信心

九月十日是「全球自殺防治日」,國際自殺預防協會今年提出的呼籲是「開啓對話,改變自殺敘事」。我們根據近期全國調查的結果,說明改變與提升大衆對自殺議題的瞭解,對於防治工作至關重要。

臺灣在去年有三八九八人自殺身亡,自殺是國人第十一大死因。與前一年相較,雖然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自殺率略降,但年輕族羣的自殺率略升,是我們必須持續關注的對象。政府也在八月啓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十五至四十五歲民衆每人三次心理諮商費用。

然而,臺灣民衆對自殺議題的理解程度如何?臺灣自殺防治學會今年調查顯示,國人對自殺仍普遍存在迷思,有待共同努力去除誤解與提升正確認知;對於處於自殺與心理危機當中的人,民衆更要增進同理與支持的能力。

調查顯示有七成民衆認爲自殺是個人的選擇或權利,在小於卅五歲的年輕族羣更高達八成,這可能會讓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錯失得到及時援助的機會。事實上,自殺是多種複雜因素交織的結果,多數有自殺想法的人並非「選擇自殺」,而是在困境當中感覺無助無望、「沒得選擇」。

此時應重視每個人獲得援助的「權利」,不應將自殺簡化爲個人「選擇」,應把自殺想法或行爲視爲危機訊號,予以關懷與傾聽,包括採用「自殺防治守門人123步驟」:「一問(關懷與詢問)、二應(傾聽與迴應)、三轉介(連結專業協助與資源)」。

然而,調查顯示僅不到二成的民衆聽過「自殺防治守門人123步驟」。遇有親友處於自殺風險時,六成五的民衆會詢問自殺想法,但只有三成七會詢問自殺計劃,有待提升,因爲詢問能開啓對話、減少孤獨感,與展現關懷,發揮自殺防治的效果。然而,高達八成二的受訪者會說自殺會對家人朋友造成傷害,八成七會勸對方事情沒那麼糟。這些出於善意的勸阻,可能讓對方無法繼續闡述心中的絕望感,此時應改用聆聽或詢問對方(例如「怎麼了?」)來表達關懷,之後再適時分享與介紹協助資源(包括自殺防治求助專線1925),是比較適當的做法。

自殺防治的關鍵之一在於減少社會大衆對自殺的誤解,並提升協助身邊自殺與心理危機者的能力。

「全球自殺防治日」所提出的「改變敘事」,是自殺不應被視爲個人的失敗或軟弱,而應該被視爲需要社會共同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讓人人都有信心與能力成爲「自殺防治守門人」。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