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臺大移植主動脈重建外傷氣管

廿四歲曾先生(右三)去年臺風天騎車,遭掉落電線繞頸,臺大植入捐贈者主動脈成爲氣管,創全球首例。記者林琮恩/攝影

去年十月小犬颱風期間,廿四歲曾先生騎車回家途中,遭掉落電線纏頸,險些割頸致死,因上半部氣管壞死,緊急氣切,臺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評估後,植入大體捐贈者的主動脈,逐漸養成氣管,這也成爲全球首例以捐贈主動脈組織工程修補因外傷造成嚴重氣管破裂的案例。

臺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計劃主持人、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處理病竈部位較短的氣管病變,可由手術接合,至於重大外傷、腫瘤增生而導致氣管狹窄,只要超過五公分,就必須進行氣管重建或移植,不論是氣管捐贈或人工氣管移植,均容易形成嚴重排斥反應,此爲長久以來胸腔醫學的一大挑戰。

曾先生騎車時,遭路邊掉落電線纏繞頸部,當時車速四十至五十公里,拉扯力量極大,上半段氣管塌陷,嚴重破損三公分,生命垂危。先在鄰近醫院急救,施以氣切,轉至雲林臺大分院,以腳趾甲填補氣管缺口,但氣切管以上氣道長出息肉,導致氣管堵塞、吞嚥困難,於是轉送臺大總院。

陳晉興表示,這類患者幾乎大部分當場死亡,即使成功搶救,需終生使用氣切管。經過臺大醫療團隊評估,決定執行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在車禍後順利使用以冷凍保存的大體捐贈主動脈進行氣管重建,個案術後隔天脫離呼吸器,第四天轉回普通病房,今年四月移除氣切管,現可進食,但因聲帶周邊神經受損,僅能以氣音說話。

「主動脈植入成爲氣管,就像以梨子枝接上蘋果樹,結果長出蘋果,相當神奇。」陳晉興說,最早法國研究團隊發現,將大體捐贈的主動脈植入病患體內,移植後主動脈竟會增生內皮細胞、軟骨細胞,成爲真正的氣管。後續研究證實,主動脈與氣管大小、形狀相似,且足夠彈性,術後並無排斥問題,即使捐贈者、受贈者血型不同,也可移植。

臺大醫院二○二○年七月向衛福部提出這項重建手術臨牀試驗申請獲准,截至目前執行五例,其中三人手術成功,分別爲一例重傷患者、二例肺結核患者。另二例患者則因癌症、身體過度虛弱而失敗,總體成功率爲六成。陳晉興指出,這項手術爲世界首例,相關研究報告於今年七月刊登於美國「胸心血管外科雜誌技術專刊」(JTCVS Techniques)。

陳晉興指出,臺大醫院將向衛福部申請臨牀試驗,希望此重建手術成爲常規醫療手術,且由健保給付,用於急性創傷、肺結核、腫瘤等氣管重大缺損病人。

氣管重建手術 製表/林琮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