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水壓誘發地震 中央大學團隊找到證據
地震是如何發生?一直是科學家想解開之謎。在行政院國科會長期經費支持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團隊研究921大地震之後,車籠埔斷層帶各種微小地震,經井下地震儀長期追蹤,於全世界率先觀測到水壓誘發地震的機制;同時提供二氧化碳封存地底下,可能誘發地震的風險評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圖/翻拍自中央大學)
這項重大科學成果由臺灣研究團隊一手主導,文章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期刊。這是馬國鳳教授與跨國團隊2006年研究921地震成果登上《自然》(Nature)期刊之後,又再次受到專業雜誌的肯定,證明臺灣研究團隊的實力,也提供人類在地震研究上重要進程,作出科學貢獻。
馬國鳳表示,地震是如何開始的?是地震學的重要課題,以往水壓誘發地震的假設很多,但卻沒有實際的觀測資料可佐證;此次透過非常微小的地震(如0或-1.5規模)觀測,發現地底下的裂隙(crack)與水壓的變化有很大關連性,證明「地震的發生與水的流動有關」,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找到準確而直接的證據。
馬國鳳說,此井下地震儀陣列爲世界上最接近活動斷層帶的監測儀器。在持續多年的觀測中,研究團隊觀測到一般地震紀錄尚未觀測到的均向地震事件,此均向地震事件暗示此地震的發生與斷層的剪切錯動無關,而是由類似水力破壞力學的誘發有關。
而此水力破壞力學的發生主要是在集集地震之後,主要滑移帶斷層泥的組成顆粒嚴密,因此具有非常低的滲透力。在此滑移帶下方,爲含水量相當高且滲透力高的桂竹林層。此岩層中的水在流動過程中,因主要滑移帶斷層泥的低滲透層,阻擋了水的通過造成了液壓的增加,此增加的應力與集集地震發生後在車籠埔斷層北段的低應力狀態結合,激發了此均向性地震事件。
能有這項重大科學突破,馬國鳳認爲,與臺灣車籠埔斷層的特殊地理條件有關。能在斷層帶上方擺放井下地震儀,是全世界罕見的科學實驗,以致能非常幸運地「直接」觀測到重要訊號;其次,是她堅持「要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的科學信念,博士班學生林彥宇整整看了一年的訊號,意外發現「只有P波,沒有S波」的特殊訊號,在嚴謹的科學驗證下,終於找到地震誘發的物理機制。
此外,當前爲解決全球暖化溫室氣體問題,興起二氣化碳封存技術,就是把空氣中太多的二氧化碳注入地底下,但安全風險評估一直付之闕如。馬國鳳表示,二氣化碳灌入地下,透過井下地震儀的偵測,可瞭解其活動行爲,減少二氣化碳封存的風險,達到環境影響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