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才戰 臺灣淨輸入或淨輸出?

國發會近期在行政院會報告「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估計到二○二八年臺灣將有卅五萬人才缺口,需引進十二萬名外國專業人才及八萬名外國技術人員,以充實臺灣競爭力;甚至爲吸引高階人才來臺,將修改《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發行「全球菁英卡」,取得這張卡來臺的外國人才,一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

這樣說來臺灣應該是人才的吸鐵,可是同時媒體上也有一個「臺積電寶寶」的爆料新聞,內容是護國神山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臺積電外派美國的工程師生產力驚人,近二年已生產超過二百名美國寶寶。英國BBC二○二二年時曾採訪過臺積電外派工程師,受訪工程師就表示,願意外派的原因之一就是想生孩子,讓孩子取得美國公民,自己也可能入籍美國。據報導,臺積電在臺的工程師平均年薪約臺幣三百萬元,臺積電在美國的工程師平均年薪約臺幣四百萬元,但在當地還是招募困難,仍需要靠臺灣外派工程師,因爲美國競爭公司給的薪資更高。

臺灣算是低薪還是高薪國家?近日立法院邀集相關部會就「如何改善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重偏低現象,導引企業與勞工共享獲利,提升我國勞工實質薪資」進行專題報告。立委質詢時表示,比起美日韓,臺灣薪資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佔比偏低;以二○二一年來說,臺灣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率爲四十三%、美國五十三點五%、日本五十三點二%、韓國四十六點七%。立委質疑這是否代表企業沒有把盈餘合理分配給員工?

去年年底有一份「全球最富裕廿國」排名顯示,臺灣排名世界第十二名,超越日、韓,臺灣國民所得看似提高了,但所得分配過度往右傾斜,賺的錢資本家和冒險家贏者全拿,所以除了特別的公司,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勞工在國際上還是處於相對低薪的狀態。既然臺灣不算是高薪的國家,爲何還有國際移工願意來臺灣?當然是因爲還有比臺灣低薪的國家。

人力是生產要素之一,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將人力視爲一種資本(human capital),人有兩隻腳,是會自行國際移動的;因爲薪資福利的差距,人才通常由開發中國家往已開發國家流動。過去最受移民嚮往的美國受益最大,是取得人才(brain gain)最多的國家,而開發中國家則相對屬於受害者,是人才流失(brain drain)的國家。受到高齡化及全球化影響,全球掀起對人才的爭奪,所以臺灣有人才流入、也有人才流出,但是輸出輸入相減,臺灣的人力資本是獲利還是損失?

要增加人力資本,跟財務管理一樣不外乎開源節流,招募外國人才是開源,但是如何減少本國人才外流?歸根結柢是要提升本國勞工的薪資水準。即便是以受僱於大公司爲勞動市場主流的韓國,臺灣受僱人員分得GDP的比率仍比韓國低,可見臺灣受僱勞工比韓國勞工處於社會的更底層。要避免本國人才流失的不二法門,就是提高本國各行各業的勞工薪資水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資纔可能吸引更高水準的國際人才,否則國際人才的觸角更敏銳,有更好的國家可以選,幹嘛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