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47市場今起串聯減塑 環團:試辦恐曇花一現不如強制限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今日與臺北市政府環保局、南門市場共同辦理市場減塑活動,宣佈全國市場減塑開始,全國22縣市31市場串聯減塑,可減少約0.4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資源循環署表示提供民衆逛市場減塑三招,買菜自備購物袋、蔬果儘量裝一袋、不要每攤都要袋,另直接盛裝食物的生鮮袋還是可以使用的,確保食材安全衛生。記者葉信菉/攝影

環境部今宣誓在全臺22縣市、47個傳統市場推動減塑,鼓勵攤販主動詢問民衆塑膠袋需求,民衆則可自備環保袋、蔬果並裝等方式減少塑膠袋用量,預計可減少約0.6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不過,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爲,過去中央就曾補助地方政府試辦傳統市場減塑,但皆曇花一現,他認爲民衆在超市、買菜已有付費使用塑膠袋的經驗,與其鼓勵,不如直接強制規範市場限塑。

環境部自2002年公告「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規範7類對象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購物用塑膠袋,但未包含直接接觸食物的生鮮袋。2017年起擴大管制類對象爲14類。今則進一步在全國31處傳統市場推動減塑,但僅爲鼓勵性質。

RE-THINK執行長黃之揚說,樂見環境部願意嘗試把減塑對象擴大至傳統市場、夜市,畢竟這兩個地方是大量使用塑膠袋、且難以控管的場域,臺灣民衆使用端的減塑政策早就遇到瓶頸,管制對象也很久未新增,若要進一步提升減塑成效,早晚都要着眼於市場、夜市,這一步一定要跨誇看。

但他認爲,市場減塑必須循序漸進,分階段性實施,因傳統市場菜籃族普遍年齡層較高,必須考量消費者的不便性,還有誘因取捨。且購買蔬果類減塑的痛感不高,重點在生鮮肉品這關比較難過,環保無法大過食品安全,建議應針對不同類型攤商,採不同順序推動減塑,若一次到位引發反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此外,黃之揚表示,政府曾一度推動PLA「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或 Polylactide)塑膠替代品,卻因原料必須從國外進口、建置後堆的回收、堆肥系統等配套不足等限制,近年政策轉彎改爲禁用PLA,他認爲政府或可再積極思考塑膠袋的替代材質。

謝和霖則指出,過去環境部曾補助地方政府找傳統市場試辦減塑,但成效都是曇花一現,只要試辦計劃到期、補助沒了,市場就不會再繼續做。若這次環境部的市場減塑政策能持續,才值得肯定。

謝和霖說,對攤商來講,提供免費的塑膠袋只是習慣性動作,行爲可以慢慢改變,對消費民衆來講,也已經習慣去賣場、超商購物時自備購物袋,到傳統市場跟連鎖超市買的東西不會差太多,民衆已經知道如何應對。他認爲應公告強制傳統市場限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