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困擾恐致這病!男子日拔700根頭髮遭排擠

北醫附醫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拔毛症好發率約爲1%,成因多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例如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的壓力。圖爲拔毛症患者。(北醫附醫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一名男子國中時期爸媽離異後,身陷情緒困擾,除了想念媽媽,也常遭遇爸爸家暴,逐漸養成拔頭髮習慣,每天拔除的毛髮量高達7、800根。醫師表示,拔毛症好發率約爲1%,在國高中3個班級中可能就有一人患有拔毛症,有些人拔除毛髮後會吞進肚子,導致腸阻塞,也有人因着拔毛習慣改不了,造成求職、人際關係問題的惡性循環,但若積極配合治療,就能避免不經意的拔毛習慣。

北醫附醫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尚穎表示,拔毛症好發率約爲1%,成因多源自於外在的情緒困擾,例如升學、求職或與家庭成員相處緊張所產生的壓力等,有些情緒困擾者會藉由咬指甲、摳皮膚緩解壓力,拔毛症患者則透過拔毛舒緩情緒,並逐漸演變爲無法控制地拔毛。一般而言,每個人每天掉的頭髮約有150根,若拔除的毛髮超過150根,就會出現明顯禿一塊的情形。

曾有一名患者,爸媽在國中時期離異後,與爸爸同住,因想念媽媽,加上遭受家暴,逐漸養成拔頭髮習慣。另有一個女生,拔毛症出現後,頭髮一塊一塊禿,一直戴帽子,人家覺得她很奇怪,求職不順,也沒有要好的朋友,漸漸畏懼與人相處,甚至因爲沒有工作,只能回家當啃老族。

蔡尚穎表示,拔毛症患者所拔的部位,多爲隨手可及的區域例如眉毛、前額及兩側頭髮。若拔毛行爲已到自我無法控制、影響外觀且出現社會畏縮、煩躁而影響成就表現表現時,就需要專業治療介入。

若在發病早期就發現,可藉由心理治療,找出壓力源頭,避免特定的情境促法拔毛習慣,例如若個案是在爸爸酗酒、父母吵架等開始拔毛,醫師就會提醒爸爸少喝酒,或請父母吵架時關起門來;若爲後期才治療的患者,則以行爲治療爲主,假設個案習慣洗澡時用右手拔頭髮,可轉個方向,右手伸起就會碰到牆壁,若習慣遊戲卡關時拔頭髮,則可在手指上黏上膠帶,增加握取毛髮的不便感。

新學年即將開始,蔡尚穎表示,若家長髮現自家小孩出現這樣的困擾,可利用暑假期間,向醫師求助,只要患者願意配合,大約幾個月的時間,症狀就能獲得改善。經過治療,患者才能避免後續人際關係、求職碰壁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