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結盟分工 打造品牌拚生存

我國已提出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比起世貿組織(WTO)的關稅減讓,再進一步減免,農業將受到更大沖擊。專家表示,小農經營難敵「量大價低」的進口浪潮,爲避免被淹沒,青農應先組織成「產業聯盟」,抓緊市場導向,改變農業體質,打造屬於臺灣農產的品牌與附加價值。(黃子明攝)

我國已提出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比起世貿組織(WTO)的關稅減讓,再進一步減免,農業將受到更大沖擊。專家表示,小農經營難敵「量大價低」的進口浪潮,爲避免被淹沒,青農應先組織成「產業聯盟」,抓緊市場導向,改變農業體質,打造屬於臺灣農產的品牌與附加價值。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表示,無論是TPP或是CPTPP,青農進入大的農產運銷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已經是趨勢。臺灣小農生產規模小,面對開放後,國外量大低價的產品進口,「聯盟型態」應先組織起來:小農可合作組織產業聯盟,多角化經營產銷,首要就是透過分工,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並思考農產如何成爲加工原物料,以提升附加價值,當然也包含生產溯源要落實。

焦鈞指出,不管降稅調適期是5年或10年,到頭來,終究還是要開放。但農業轉型不是說轉就轉,不像工業有這麼大的彈性,這也解釋了爲何農業開放期程需要延長,過程更需要政府出來輔導。

他說,產品能外銷就代表有競爭力,當我們抓住消費者需求,即市場導向後,可透過出口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才能在國際化潮流下打造臺灣品牌與產品附加價值,找出我們的市場。

另有農業專家表示,臺灣土地有限,小農無法透過生產規模擴大降低成本,但可以強化專業性生產組織的力量。例如由產銷班擴大成合作社,各種合作社再以產業供應鏈的角度來合作,一方面逐漸改變現有的經營型態,也吸引更多青年投農創造下世代的競爭力,「青農要面對的是未來20、30年的市場,新生代的加入對我農業的改變絕對有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