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特等獎學金評選結果公示 網友:學霸中的戰鬥機
“神仙”打架結果出來了!11月21日,清華大學2018年特等獎學金(本科生)評選結果公示,10名本科生榮獲此獎學金。網友紛紛表示:太優秀了,此刻需要掌聲!
據悉,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每年獎勵表現最突出的二十名在校學生,其中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清華大學2018年特等獎學金(本科生)名單 本文圖均爲 中國青年網 圖
此次獲得清華大學2018年特等獎學金(本科生)分別爲:張園、司桂恆、呂一錚、孟子立、田毅、李林森、趙長欣、江國琛、姚順宇、劉充。
而之前因滿滿當當的日程表而出名的雙胞胎馬冬晗、馬冬昕,輪椅少年矣曉沅,從降分錄取到專業第一的自強計劃得主鍾玲,以及擁有“逆天”高分的吳佳俊、韓衍雋等清華學子都拿過這一榮譽。
據此前報道顯示,10年間,共79人獲本科生特獎,50人來自工科院系,12位來自理科,17位來自文科;其中,電子系有9人,數量最多;新聞學院和建築學院並列第二位,分別有5人,計算機系和交叉信息研究院則合計8人。
部分網友回覆
“優秀的人始終是優秀的。”結果公佈後,不少網友紛紛送出祝福恭喜他們!網友@盛唐氣象688表示,“學霸中的戰鬥霸!”
以下爲清華大學新媒體團隊記錄的獲獎十名同學答辯實錄:
“我立志做紮根社會的人文建築師,爲中國和世界的欠發達地區添磚加瓦。”
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評價:“老師們希望遇到單純,樸實又有才華的同學,張園就是這樣的學生。”
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和新雅書院的張園,在保持建築學院四年總學分績第一的同時,也在新雅書院通識課程中取得94分的好成績,連續兩年獲國家獎學金,並獲好讀書獎學金等獎項。
剛入學時發現自己不會寫論文,張園就堅持每天去圖書館,至今已經積累了578本文科圖書借閱量。知識的積澱爲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一作的身份在中國近現代建築史領域最高水平會議發表文章、在第二屆北大哲學學術會議發表文章並做會議報告。
紮根中國,立志用設計改變生活,張園將對人的關注帶入建築設計中,改善城市弱勢羣體生活,參與的照瀾院菜市場改造設計充滿人文關懷,獲得年級唯一一個北京市建築設計院BIAD優秀設計獎;在意大利米蘭交換期間,她加入 Pier Paolo Tamburelli 教授工作室,帶領組員在難民衆多的洛萊托地鐵站實地調研,進一步將對歐洲底層民衆的思考融入到設計中……在她看來,建築只有與弱勢羣體的需求相結合的時候,才能發揮出它最大的力量,“比起繁華都市的錦上添花,建築設計更應是欠發達地區的雪中送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她夢想把中國對人的關切做到世界的廣廈萬千,爲欠發達地區添磚加瓦。
司桂恆 建築學院
“做優秀的建築人,立志培養更多優秀的建築人,助力祖國未來人居建設,我在路上,也一直會在。”
司桂恆被未來的博導、建築學院院長莊惟敏稱爲自己“最優秀的學生之一”,是若干年來讓老師眼前一亮的才子。從大一年級第九到大二大三的年級第一,從“繪畫小白”到拿起畫筆描繪清華、展現建築與文化之美,司桂恆詮釋了建築人的品格,曾獲清華大學綜合優秀獎(蔣南翔獎學金)、學業優秀獎、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
司桂恆堅信“身爲建築人就要有建築人的品格”。從讓老人安居的養老院,到承載北京未來功能的海淀東昇科技園,他認爲建築要承擔更多的社會義務,更多的關注弱勢羣體。在照瀾院舊建築改造的項目中,他展現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弱者羣體的關照;在清華大學歷史紀念館的設計中,他將建築、園林與清華文化相結合,深入探究如何通過建築來展示深厚而充滿活力的清華文化,設計獲得“鳥巢”中方總建築師李興鋼老師的高度評價,稱其具有:“超常的成熟、天分和勤奮”。
司桂恆曾連續三年擔任暑期學校輔導員,連續兩年擔任新生骨幹營輔導員,目前還是建築學院八字班學生眼中可親可愛的小班主任。
他說,“無盡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想用建築的力量,把思考傳遞給更多的人。”
呂一錚 環境學院
“做一名博學通識的清華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將是我一生的追求!”
環境學院的呂一錚介紹了他“非典型清華理工男的三年”。剛入學,同齡人的優秀就讓呂一錚意識到接下來每一天都必須努力。他蒐集了大量習題,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在環境工程三年平均學分績排名第一,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北京市一等獎。
他投身環境科研,在產業生態學領域深入探索,主持的“化工園區應對污水提標經濟績效研究”SRT項目獲大學生學術推進計劃A級評定。他還參與了工業共生領域全球案例數據庫的搭建工作,成果在ISIE Americas 2018會議作爲唯一本科生進行口頭彙報。
答辯現場,呂一錚用英語、日語、韓語、德語、越南語5種外語隨機翻譯“這對我並不困難”。他熱愛語言和傳統文化,有六門外語學習經歷,其中4門外語獲得能力證書,《大學語文》更是獲得了近三年唯一的滿分成績。豐富的語言背景下,他主導了“基於iOS系統的漢字音查詢應用及字音漂變研究”項目,並獲得清華挑戰杯一等獎。
將知識付諸實踐,呂一錚3年組織和參與了12次社會實踐,所在支隊獲1次金獎,2次銀獎,3次銅獎,入選“星火計劃”第十一期,並作爲第一作者受邀參加“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做口頭報告。
談起職業理想,呂一錚希望投身於祖國環境工程中。他說:“做一名博學通識的清華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將是我一生的追求!”
孟子立 電子系
“這就是我的一個新起點,我希望在未來能夠做一個國際領先的網絡科學家,爲建設網絡強國而奮鬥!”
介紹人評價15歲就進入清華學習的孟子立快速成長的秘訣在於“自律”和“自我驅動”,“十一點準時睡覺在電子系並不多見”。
他稱自己的研究道路是“科研小白”的成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孟子立參加了新型網絡體系結構 SRT,開始了他的網絡科學研究之路。2017年,孟子立參與的網絡功能並行化項目形成的一篇論文,被該領域公認排名第一的會議SIGCOMM 2017接收,一舉實現了清華大學在SIGCOMM以第一作者發表長文零的突破。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面對科研中的挫折,孟子立有自己的態度。與股市相反,他習慣用綠色表示論文被接收,紅色則表示被拒——事與願違,“大盤”總是紅多綠少,但是支撐他的是行勝於言的精神和屢敗屢戰的鬥志。此後,孟子立以第一作者陸續發表三篇國際頂級會議論文,在ACM SIGCOMM 2018中獲學生研究競賽金牌。這是八年以來,中國在ACM SIGCOMM學生研究競賽中獲得的唯一金牌。他被導師評價爲“清華實施SRT以來,多年來培養的卓越人才的優秀代表”。
他不僅學業基礎紮實,三年總學分績全系第一,連續三年在系綜合獎學金評比中獲得最高榮譽,還多次組織社會實踐,赴國內外多地調研並獲獎,積極投身志願,是清華大學三星級志願者。
他說,這就是我的一個新起點,我希望在未來能夠做一個國際領先的網絡科學家,爲建設網絡強國而奮鬥!
田毅 自動化系
“我想成爲的科學家應具有走向全球的胸襟。”
介紹人、自動化系張濤教授評價田毅體現了清華大學“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知道如何塑造自己、注重自我能力和組織能力培養,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本科生。
作爲自動化系2015級的一員,田毅很早就開始思考“怎麼才能成爲一名科學家”?夯實基礎,他三年共有25門課程、73學分取得A或A+的滿績成績,其中數理基礎、專業核心和通識教育課程各佔三分之一。
初探科研,在大二與計算機視覺結緣,田毅的第一個項目即在2017IEEE ICIP上發表二作論文。隨後他在人體骨架行爲識別課題中作爲共同一作在計算機視覺國際頂級會議2018IEEE CVPR上發表論文。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他希望用自己對科創的熱情感染更多人。大三年級同時籌辦兩項科技賽事,他在新生C語言比賽中帶領21名開發組成員在整整三百天時間內從無到有,完成了超過1萬行代碼的平臺開發。
“我想成爲的科學家應具有走向全球的胸襟。” 大學三年來,田毅每學期都堅持着一門第二外語的學習,並在出國交流中不斷探索。
他說,未來,向着“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科學家”的目標,“我將永遠在路上。”
李林森 微納電子系
“正是因爲我深知微電子領域的重要性,清華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我決心堅守於此,希望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微電子領域帶來突破與改變,爲我國微電子事業作出貢獻。”
介紹人、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用“能量”和“超越”兩個關鍵詞形容這位“現象級的、走進了微電子領域聖殿級會議”的本科生。
李林森是16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金牌,曾獲全國物理奧賽金牌和全國物理決賽實驗第一而保送清華。在大一入學時就加入課題組開展科研嘗試,並通過各類競賽提升科研中理論、仿真、實驗、項目等能力,獲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特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二等獎,以獨立作者獲清華挑戰杯二等獎;大一暑假即入選美國創新創業調研團。
電子器件作爲物理硬件的基礎組成部分,重大突破有時會大大改善人類生活。枯燥重複的實驗和成果產出的長週期沒有難住李林森,目前他已正式發表6篇SCI論文和1篇微電子頂級會議IEDM,其中一作或共同一作5篇。
深知微電子的重要性,他一直堅守於此,緊跟着微電子前沿開展交流。大三他在MIT交換的課程獲滿績點,並通過MIT微納加工實驗室面試,成功解鎖了的所有權限。大三暑假的斯坦福UGVR暑研項目期間,他研究存儲器陣列中的選擇器器件,在Philip Wong教授指導下完成2篇一作論文,1篇已發表於微電子器件領域頂級會議IEDM。
他深知工程類科研產生社會效益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正如我的名字:李林森,一個木,兩個木,三個木,像樹木一樣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斷成長,不斷壯大。。。。。。”
趙長欣 化工系
“改變的是研究方式方法,但不變的是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和敬畏。”
在介紹人化工系黨委書記王鐵峰的眼中,趙長欣不止學習成績突出,更重視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學以致用。
在化工系,趙長欣連續三年學業成績排名年級第一,25門基礎與專業課程取得A或A+。
趙長欣說自己與科研結緣源於對化學的興趣,高中時期他甚至在家中組建私人化學實驗室,用來“娛樂和放鬆”。來到清華後,他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實驗室。在實驗室中,他合成了400+樣品,拍攝了1000+電鏡照片。大二時他打開科研大門從事納米材料以及電化學儲能方面的基礎研究,相關結果發表一作SCI 論文一篇、一作會議論文兩篇。在清華“星火計劃”、“學推計劃”、“北創”等項目的支持下,他開展了系列納米材料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進一步針對該材料的電化學性質,深入研究了氧與硫在該材料表面的電化學轉化行爲,併入選2018年“未來學者”項目。
趙長欣積極投身於學校的科創服務事業。在校科協、化工系科協和指導六字班同學參與科研的過程中,他決心——“從被點燃到去點燃,從一個人到一羣人”。
江國琛 材料學院
“生活可能就是這樣,難一步,佳一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頑強的生活下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家境不佳父母患病,材料學院的江國琛以極強的魄力抗住生活的壓力,頑強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基礎不夠牢固,知識不能理解,就花更多的時間去學去想。踏足清華的每個自習地點,他收穫了兩年年級第一的成績和各種獎學金。
學習紮實,科研認真。他的鈷鐵基非晶合金微納力學性能的探究,獲得了清華挑戰杯三等獎,並作爲第一作者撰寫了學術論文。“實踐是大學生認識世界最好的方式”,因此江國琛每年都會參加實踐活動。自身的經歷使他更加關注國家扶貧事業,他在雲南省南澗縣參與金融精準扶貧研究。
自立自強,熱心助人。江國琛一直積極參與勤工助學的工作,服務時間超過600小時,多次被評爲優秀隊員和勤工助學大隊先進個人。他在超過20項志願服務活動中揮灑汗水,是清華大學五星級志願者,多次被評爲優秀志願者、學院十佳志願者。
如今選擇本系直博的他將不斷深耕,“助力中國成爲科技強國”。他堅信——自強不息才能成就更優秀的自己,厚德載物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姚順宇 物理系
“關注有價值的研究,纔是於人於己負責任的行爲。”
介紹人、物理系主任王亞愚說在自己開設的主要面向博士生選修的凝聚態物理課程中,姚順宇是十年來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兩名學生之一,“兼具過人的天賦,對基礎科學的極大熱情和認真的工作,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以後一定可以成爲一個大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物理系的姚順宇初中就被物理學內在的美所震撼,希望成爲一名物理學家。大一入學的他在理論物理艱深的學習中夯實基礎,開始參加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讀書會和組會,與博士生們一起討論。大二開始選修研究生理論課,並獲得全國部分地區大學生物理競賽(物理組)清華唯一的特等獎。
姚順宇堅持勇於挑戰難題,做第一流的研究,他認爲“本科生不是學術灌水的擋箭牌”、“關注有價值的研究,纔是於人於己負責人的行爲”。一直努力尋找感興趣的前沿問題的他在大二下被週期驅動系統所吸引,和導師一起用 50餘 頁的長文章首次完成了對任意空間維度和任意對稱性下該類系統的完整拓撲分類,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成爲日後該研究方向的“字典”,以一作發表於PRB。首次在國際上給出了關於非厄米系統的拓撲能帶理論,並準確預測了相關現象,以一作發表於PRL。他認爲,“一個美妙的現象一定有一個簡潔優美的描述”,在研究其他維度和對稱性下的理論時給出了更容易計算的低能理論,並在工作中定義了兩個新的物理概念,以一作發表於PRL。
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將物理的美傳遞出去,姚順宇負責物理系的科普工作,在一年多時間裡撰寫了數篇推送,並有兩篇評述性的文章被收錄在中文期刊《物理》上。
他堅信我國固體物理事業的奠基人、清華老校友黃昆先生所說的:“科學研究一是要學習知識,二是要創造知識。對做科學研究 工作的人來講,歸根結底在於創造知識。”
劉充 社科學院
“做有清華底色的社科人,有社科特色的清華人”
介紹人劉濤雄老師用“唯一”來形容劉充,“他是做學術主持得最好的,也是主持人裡面做學術最好的,做到了社會情懷加科學精神的有機統一”。
劉充本人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自己:有清華底色的社科人、有社科特色的清華人。他入選2018年人文社科領域唯一的“未來學者”計劃;一篇一作被 CSSCI 接收;參加2017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2018世界管理學大會( AOM )並做彙報;參評政治經濟學青年論壇,取得迄今爲止國內本科生的最高名次。
在大一時,讀了華羅庚關於經濟學的九篇連載論文後,他認識到“對話需要語言作爲載體,而學術對話的載體應該是數學語言”,自此走上學科交叉之路,決心用數學工具解釋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併入選“星火計劃”,獲得2017年人文社科領域唯一的SRT優秀項目一等獎。
他是校級演講比賽冠軍、“清風明辨”全程最佳辯手、“挑戰主持人”大賽亞軍,不到兩年時間解鎖校內幾乎所有大型學生活動舞臺。他立志藉由話筒講好清華故事,“人文清華講壇每一次都不會錯過”。
劉充說自己正在做的,不是獨善其身,而是盡己所能去兼濟天下。他在學生髮展中心任高級講師,開設的工作坊超過1000人次參與,併爲“鴻雁計劃”的同學們開設課程。此外還在人大附中等中學擔任選修課教師。
他說:“未來,我將繼續挑戰自己;上大舞臺,講好清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