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疝氣恐致命 腹腔鏡微創修補術降低複發率

臺東馬偕醫院外科醫師黃奕竣提醒,疝氣無論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一旦察覺就應儘快就醫診斷。(蔡旻妤攝)

臺東馬偕醫院提醒疝氣患者,術後2周至半年活動要特別注意。(臺東馬偕醫院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綠島1名40歲男性平常在中寮港上下貨物,腹部偶爾感到疼動,平常沒事,一旦發作就痛得直冒冷汗,就醫後發現是疝氣惹禍。臺東馬偕醫院外科醫師黃奕竣提醒,疝氣無論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一旦察覺就應儘快就醫診斷,避免延誤就醫危及生命。

黃奕竣說,一旦摸到身上不明腫塊,用力或站起會凸出來,但平躺又縮回去,就應儘快找醫師診斷,若延誤造成卡在腹壁外的腸子壞死,有可能危及生命。他強調,吃藥、推拿都沒用,開刀是唯一治療方式,專業醫師透過觸診即可判斷,不一定要做影像檢查才能安排開刀。

人體五臟六腑中隱藏着一些秘密通道,可能因搬重物、咳嗽、便秘、解尿困難等因素,造成腹腔內壓力增加,加上肌肉或筋膜破洞、缺損,器官或組織就會因受壓就會順着通道,從開口或薄弱的區域擠出,尤其腹部開過刀的民衆,更有20%罹患疝氣的機會,而有1/3的患者不自知。

黃奕竣指出,若採傳統手術,皮下組織需清掃出大於缺口好幾倍的空間,才能鋪下夠大的網膜,開刀傷口大;若是3至15公分的腹壁缺損疝氣,部分醫師會採腹腔鏡修補手術,只需開3個小洞共約3公分,傷口小且恢復快,目前臺東馬偕外科已使用腹腔鏡,建議患者可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臺東馬偕醫院提醒,術後1個月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出力,並用束腹帶減少疝氣發生;另外,若有傷口感染、抽菸、營養不良、肥胖、慢性咳嗽、如廁或負重常腹部出力、長期類固醇治療、肝硬化黃疸、多次開腹手術、動脈瘤疾病史、攝護腺肥大等風險因子,腹壁切口疝氣發生率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