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中國啓動裁員,部分外企重估中國業務加深本土化

跨國醫療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架構調整仍在持續。近日,強生中國包括外科在內的事業部架構發生調整,緊接着傳出裁員消息。

第一財經記者從強生中國相關人士處瞭解到,強生新一輪的裁員自上週開啓,波及公司的多個業務單元。

另一位強生前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陸陸續續一直在裁,只是未對外公告。”他還稱,中國裁員也是強生全球裁員的一部分。

第一財經記者向強生中國公關部門相關人士求證時,對方未對該消息予以否認,但表示“沒有可以分享的更多信息”。

“跨國醫療公司最近比較動盪。”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爲,這與耗材集採影響企業利潤、激烈的市場“內卷”、跨國企業總部重新評估中國業務以適應新環境的變化等因素有關。

在這一背景下,醫療器械公司和製藥企業都受到影響。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此前葛蘭素史克(GSK)、美敦力等公司都陸續在中國進行過裁員。

強生中國自今年第二季度開始經歷“自上而下”的調整,以曾在公司效力超過20年的時任中國區總裁宋爲羣離職爲開端,至今已持續半年。

今年7月,強生中國前高管周敏濤迴歸,接替宋爲羣出任強生醫療科技中國區總裁。周敏濤曾擔任強生外科愛惜康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

伴隨着周敏濤的上任,強生包括外科在內的各個事業部都開啓內部調整,並新設外科全產品拓展事業部。

與此同時,強生醫療科技中國區外科MONARCH事業部高級總監陳曉明也已宣佈離職。MONARCH是強生近年來大力推動的手術機器人產品,該產品已於去年獲批。不過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這款手術機器人產品在入院等流程方面仍面臨挑戰,至今尚未獲得有效的推廣。

一位跨國醫療器械公司前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外企在中國做生意並不是技術領先就一定有優勢,還要解決市場準入、收費以及團隊有無銷售基因等問題。”

另一方面,強生在中國也面臨激烈的競爭。例如,直觀復星的一款iON支氣管肺癌診療手術機器人產品也已獲批上市,與MONARCH形成了直接的競爭。

在激烈的競爭以及耗材集採影響利潤的背景下,強生等跨國醫療企業也在不斷加深本土化。強生目前在蘇州設有工廠,涉及外科和骨科等多個業務產品。

不過,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外企雖然那麼多年一直在倡導本土化,但關鍵的核心部件在國內實現本土化的仍然不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述人士表示,跨國醫療企業近年來對本土化的投入,不僅是爲了應對成本控制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夠享受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優先。“只有本土化程度高的產品,才能享受這些政策,可以在醫院准入和支付端擁有優先權,因此,如果中國市場佔比較高、想要加大市場準入的企業,就必須要相應地提升本土化程度。”

以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上海市生物醫藥“新優藥械”產品目錄》(第四批)爲例,目錄列入的51個產品中,跨國企業的產品僅有低位個位數。

天智航總裁馬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外企在全球及中國面臨的挑戰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化,從近期多家公司業務的大調整來看,跨國公司總部正在對市場進行重估,並進行有計劃的安排佈局,將市場的風險最小化。”

馬敏認爲,外企在中國持續推動本土化有兩個大前提:一是對中國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二是創新的產品要“有利可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創新醫療器械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推動,我們必須去探尋一種讓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機制,讓企業願意把賺到的錢再重新投入創新中,對外企來說也是這樣。”

業內認爲,中國市場對於跨國外企仍然重要。在今年進博會期間,代表了500多家醫療會員企業的先進醫療技術協會(AdvaMed)全球高管一行訪問中國,其中也包括強生醫療科技的全球最高管理層。在此行中,AdvaMed重申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AdvaMed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思高(Scott Whitaker)在上海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上海不僅是醫療產業的中心之一,也是創新之都,上海是一個鼓勵投資的城市,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來到上海投資。”

他援引數據稱,過去十年,AdvaMed的會員企業在中國建立了60多家工廠,建立了近30個研發中心,這才讓如今中國很多醫院都有這些醫療企業的創新產品,惠及大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