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白海豚 不靠熱點
插圖/YUSHA
前天環保署召開六輕擴廠案的審查會,其中由六輕委託臺大和中山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白海豚的調查報告。其結果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輕排放廢水的影響,而減少族羣數量。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都不令人驚訝。
不要說是白海豚,同樣是呼吸由六輕排放出來的廢氣,生活在六輕附近的居民都因六輕造成的空污造成的健康風險而死亡,白海豚不只呼吸同樣污染的空氣、還遊在酸化的海水裡、因爲過度捕撈而吃不到食物,這樣悽慘的狀況跟在寒流被用冷水槍潑水的臺北街友有何差別呢?這樣的結果還需要花大筆的經費作研究嗎?然而,仔細檢視這個團隊研究的內容,筆者發現一項可怕的論調將會是殺死白海豚最後的一把利刃。那就是嚴重誤用「熱點」,誤導白海豚保育。
「熱點」英文爲hotspot,在生物學上有着嚴格的定義。這些定義在網路上的百科全書都可輕易查閱(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物多樣性熱點)。生物的熱點爲在界定一個受到人類威脅的地理區域擁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hotspot),例如分佈於菲律賓、印尼、巴布亞之間的三角區塊有超過八百種熱帶珊瑚、一千五百種魚和蝦貝就是被公認的「珊瑚三角帶」(Coral triangle)熱點。因此,六輕的研究團隊任意借用熱點描述單一物種白海豚出現頻率的高低,根本就是錯誤類比。
這樣的說法從國光石化的環評案就一直被誤用和誤導社會大衆,甚至出現白海豚會轉彎的荒謬論調。這些錯誤的研究以爲白海豚只會出現在這些熱點上,其他海域只是得通過。因此在劃設保護區上一直在定義所謂最熱的熱點上空轉,不斷在公部門、廠商之間索取研究經費,真的是「研究再研究,一切照舊」。然而鯨豚野外觀察資料的累積曠日廢時,況且這個團隊所作的白海豚分佈資料也被他們自己列爲「極機密檔案」不容其他團體取得比較,更無法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接受檢驗,因此造成後續在保育策略的制定上一再的被推延,讓搶救白海豚的努力,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
相反的,多篇已發表在國際嚴格審查的學術報告都證明白海豚在臺灣西海岸的棲地是無法切割的整個區塊,更無所謂錯誤的熱點,但卻完全不被保育當局採納,進而成爲國際鯨豚學術間遺憾。因此,國光石化停建後近半年了,卻一直不見保育主管單位的動作,就是因爲這些未被審查「熱點」謬論陰魂一直纏繞着,害慘了白海豚。筆者與多位國際學者也直接寫信給馬總統、農委會主委表達了白海豚棲地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石沉大海,無法停止這樣錯誤概念的散播。
白海豚所受到的五大威脅包括:棲地消失;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污染;水下噪音;流刺網誤捕。這些鐵證如山的結論早在二○○七年就由國際鯨豚專家確認,也發表國際學術研究和著書。但是,五年過去了,臺灣政府確依然聽不進這些建言。按照這牛步化的行政效率、錯誤百出的研究,筆者必需要悲觀的說,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錄中,東臺灣海峽的族羣很可能會在未來的幾年就可除名,不是因爲我們保育有成,而是他們已完全消失於臺灣。到時候是誰殺了白海豚,就不難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