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經濟肌體 暢通金融血脈
作爲我國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在黨的領導下發生歷史性轉變,取得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持續提升。展望“十四五”,銀行業要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銀行業作爲我國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領導下發生歷史性轉變,取得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銀行業積極深化改革,取得顯著成績: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經營能力穩居世界前茅,並逐步實現由大向強轉變,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
實體根深、金融葉茂。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深化普惠金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完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持續提升。
實現以上成就的前提之一,是完成銀行業自身的機制改革。回顧歷史,我國銀行業已走過了專業銀行、商業銀行、股改上市3個關鍵階段,當前正朝着高質量發展階段奮進。
從改革成果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類型已達20餘種,形成了多元化、廣覆蓋的機構體系。一方面,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全國性商業銀行以及政策性銀行的“頭雁”作用不斷突出;另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等重點在服務社區、小微企業及“三農”等領域精耕細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的金融必須面向億萬人民羣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基本金融服務已覆蓋99%的人口,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6.6%;全國人均擁有8.06個銀行賬戶、持有6.01張銀行卡,農村開立的個人結算賬戶佔全國的40%;值得注意的是,全國三分之二的中小微企業、數以千萬計的個體工商戶和普通農戶都能獲得銀行貸款。最新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達45.7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6.8萬億元,同比增速33.9%。
“增量、擴面”的同時,我國銀行業還做到了“降成本”。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已從2011年底的8.01%降至2020年底的5.03%,降幅顯著。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銀行業積極讓利實體經濟。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國金融系統如期實現了“2020年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接下來,銀行業要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要全力支持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探索促進科技創新的各種金融服務,持續促進擴大內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同時,加強外貿領域綜合金融服務,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等。
金融增添一抹“綠”
6月3日,上海銀行成功發行面向企業客戶的首隻掛鉤“碳中和”債券全收益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該產品以上海清算所編制的碳中和債券全收益指數爲標的,也是該指數首次用於結構性存款產品設計。
運用多元金融產品已成爲銀行綠色金融服務的新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我國綠色金融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爲全球首個建立較爲完善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綠色金融市場體系逐漸完善,產品種類日益豐富,業務規模迅速增長,目前我國本外幣綠色信貸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位,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綠色金融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已成爲全球綠色金融治理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者、推動者。
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性銀行與國有大行無疑是主力軍。據年報統計,2016年至2020年間,工農中建四大行綠色信貸餘額從3萬億元上升到5.6萬億元,年均增速爲17%,遠超過同期貸款餘額年均10%的增速。2020年,四大行將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高度,分別制定了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健全綠色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銀行業積極支持經濟綠色發展,在服務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動力轉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說。
不僅如此,綠色金融還改善了商業銀行風控體系。興業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首家採納赤道原則以來,該行積極推動赤道原則本土化。“正是依託這一先進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綠色信貸不良率約爲銀行平均資產不良率的四分之一,成爲穩定資產質量的重要抓手。”該負責人說。
展望未來,綠色金融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已是業內共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百萬億元級別的投資,綠色金融作爲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將迎來廣闊發展空間,氣候投融資將日益成爲銀行業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領域。
科技爲金融服務助力
全行5000多名信貸人員,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深入田間地頭和企業生產一線,通過普惠金融服務移動工作站實時接入系統藉助遠程協作,爲小微客戶全流程辦理業務。這是台州銀行充分發揮“網點下沉”和信貸人員“深扎村居、深耕行業”腳勤的優勢,將企業上門服務和信貸調查技術,與線上金融科技相融合練就出的特色小微信貸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更迭演進,數字化浪潮席捲而來,我國銀行業積極擁抱變化、全面推動金融科技發展。以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新興技術與金融業務不斷融合,金融科技對銀行業賦能成效進一步凸顯。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銀行業科技投入從1135億元上升到2078億元,年均增長16.3%,用於搭建線上服務渠道、完善產品供給、降低管理成本、優化融資結構、健全智能風控體系,實現全渠道、全場景、全流程智能化服務。
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順應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趨勢,不斷探索取得新成果。浦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表示,2018年7月份,該行在業內首發“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拉開了國內開放銀行的建設序幕。截至2020年底,浦發銀行累計已發佈API服務逾1000個,連接客戶數超過1.4萬戶,在多個領域形成業內領先的開放銀行發展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銀行業藉助金融科技率先推出“非接觸式”金融服務,滿足疫情防控和客戶服務雙重需要,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20%。截至2020年底,已有12家銀行相繼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母行爲中心對外輸出業務,強化與母行的聯動協同,持續提升市場敏銳度、產品創新能力、政策的靈活機動性,積極參與同互聯網公司、科技企業的市場化競爭。
婁飛鵬表示,展望“十四五”,銀行業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圍繞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應強化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以更好滿足各類經濟主體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
防範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在“三大攻堅戰”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居首位,其中便包含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而銀行業風險恰恰是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銀行業防範化解風險的主要路徑有三。一是防範化解不良貸款等信用風險,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同時在經濟上行期未雨綢繆、提足撥備,做到“以豐補歉”;二是大力整治市場亂象,如影子銀行、P2P網絡借貸風險等;三是加快推動高風險機構處置,如包商銀行等,持續提升銀行業機構的公司治理水平,防止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目前,經過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三年攻堅戰,銀行業過去面臨的一些風險已出現了收斂趨勢。
首先,重點領域風險得到有序處置,截至2020年末,房地產貸款增速8年來首次低於各項貸款增速;銀行業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化解大型企業集團債務風險。其次,經整治,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較歷史峰值壓降了20萬億元,但影子銀行的存量規模依然較大,稍有不慎就極易反彈回潮。接下來,要嚴密防範影子銀行死灰復燃,防止金融機構再次通過交叉性金融產品無序加槓桿,對各種“類信貸”新花樣必須遏制在初期階段。再次,中小機構風險事件得到妥善處置,公司治理監管得到高度重視。目前,銀保監會已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回頭看”及“資本不實和股東不實”排查,覆蓋4600餘家法人機構,查處股權違規問題3000多個,分兩批次向社會公開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47家股東名單。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爲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了本息延期,預計將有一定比例的貸款最終劣變爲不良貸款。在2021年陸家嘴論壇上,郭樹清表示,要積極應對不良資產反彈,必須督促銀行機構做實資產分類,加大撥備計提力度,確保能夠更快更多地處置不良資產。
在監管機構的推動下,目前銀行業機構已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銀行業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由2016年末的102.6%降至2020年9月末的81.9%。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只有進行時。多位專家表示,接下來,我國銀行業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前瞻性應對不良資產反彈,有序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化解,持續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整治各種金融亂象,同時嚴防外部輸入性風險。(錢箐旎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