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營收藥企半年終止12個在研項目:損失近7億研發投入爲哪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上海醫藥再曝砍管線。

日前,上海醫藥公告稱,基於對研發項目未來市場價值、業務協同及後續開發投入等因素的評估,決定終止I020、B006、B007(非霍奇金淋巴瘤適應症)、I008以及BCD-100(宮頸癌適應症)這5個研發項目的臨牀試驗及後續開發。

其中,I020、B006及B007處於I期臨牀試驗階段;I008和BCD-100分別處於II期和III期,5個項目累計研發投入約2.57億元。“該研發投入已全部費用化並計入相應會計期間損益,本次終止不會對公司業績產生重大影響。”上海醫藥方面稱。

早在今年5月及6月,上海醫藥也分別發佈公告,終止包括I010、B002、B003、B001、B001-A、I022(聯合用藥、乳腺癌一線治療)、I022-K共7個研發項目,合計研發投入約4.37億元。也就是說,近半年來,上海醫藥終止12個在研項目,累計研發投入損失約6.94億元。

在當前融資緊縮的大環境下,縱觀整個生物醫藥領域,精簡產品管線以“瘦身”聚焦成爲普遍現象。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創新藥研發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成功率低已是行業共識,也是當下衆多藥企面臨的共同挑戰,不同藥企的應對之策各不相同,例如有藥企通過BD(商務拓展)或收購提高研發效率。”

“但同時也可以看到一旦一款‘重磅炸彈藥物’上市,可以給企業注入無限的資金和活力,這是創新藥之所以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這也意味着藥企還是要堅持創新,瞄準空白市場,等待時機破土而出。”上述分析師補充。

三砍管線爲哪般?

近半年來,上海醫藥終止的12個在研項目中,有大量涉及腫瘤的研究,包括非小細胞肺癌(NSCLC)、淋巴瘤、宮頸癌、乳腺癌等。

例如日前宣佈終止的I020項目,是選擇性抑制劑,擬用於NSCLC等惡性腫瘤的治療。該項目在2018年5月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牀試驗,並進行到I期臨牀試驗結束階段。針對同一項適應症,上海醫藥在今年5月也選擇終止I010項目的研發。

同時,上海醫藥分別終止了兩個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項目和3個乳腺癌相關項目,合計研發投入近4億元。此外,也有已處於III期臨牀試驗收尾階段的BCD-100宮頸癌適應症項目被喊停。

抗腫瘤藥物在新藥研發領域佔據重要位置,隨着近年來上市步伐加快,爲臨牀治療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對尚在研發中的管線產生極大衝擊,也影響着藥企的研發佈局。以NSCLC和乳腺癌爲例,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內已有超7款新藥獲批NSCLC適應症;輝瑞的哌柏西利、禮來的阿貝西利、諾華的瑞波西利等乳腺癌治療藥物也相繼在國內獲批上市。

《2024年醫藥研發趨勢年度回顧》(下稱“《研發趨勢回顧》”)顯示,2023年進入管線的藥物類型中,腫瘤類藥物佔比最大,達38%,較2022年的40.7%略有下降。神經類藥物位居次席,佔12.7%,同樣比2022年的13.5%有所下降。

熱門藥物增幅略降,也說明了進入藥企產品組合的各治療領域候選藥物的分佈略有變寬。“熱門賽道靶點集中競爭激烈,對於進展緩慢或是效果不佳、找不到可開拓的新適應症,主動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可以將更多資源集中在優勢領域。”前述分析師表示。

在近期召開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上,上海醫藥也表示,“研發方面,堅持自主研發和BD雙輪驅動,構建符合臨牀需求、具有技術優勢的產品鏈。梳理在產在銷在研產品,注重‘短中長’結合,進一步明晰產品發展的方向與重點,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上海醫藥是國內最大的醫藥集團之一,主營業務覆蓋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Wind數據顯示,在A股近500家上市生物醫藥企業中,上海醫藥是唯一一家在2024年上半年營收超1000億元的藥企,其中,醫藥工業實現收入127.34億元,同比下降13.37%;醫藥商業實現收入1266.79億元,同比增長7.45%。

同期,上海醫藥研發投入14.04億元,同比增長15.26%,佔工業銷售的11.03%。截至今年上半年底,上海醫藥有64項新藥管線獲批臨牀及進入後續臨牀研究階段,其中創新藥50項(含美國臨牀II期3項)。

“大型藥企一方面握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持研發,另一方面強大的銷售網絡對終端有着強力的掌控。但隨着仿製藥集採政策的深化,終端利潤被壓縮下,優勢也在逐漸縮小。因此,創新藥或是突破點,而想要獲得超額利潤,還是要去全球市場尋求更大的價值創造。從這個角度說,誰能走出舒適區,擁抱國際化,誰就可能成爲贏家。”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考慮投入產出比

過去一兩年,受“資本寒冬”影響,藥企終止研發管線的決定屢見不鮮。《研發趨勢回顧》數據顯示,2023年,Pharmaprojects數據庫中共計增加了 5428款藥物,較2022年增加的5082款顯著增加。而管線總規模僅增長了1533,同期內有3895款(淨數字)候選藥物退出了在研管線,該數字與2022年持平。

今年以來,藥企砍管線仍在繼續。例如舒泰神在今年3月終止了四項COVID-19適應症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研發金額3.83億元;華東醫藥在今年8月公告終止TTP273項目的後續研發,該項目則是近期大火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

華東醫藥稱,“現有數據顯示,公司自研的全球創新候選藥物HDM1002在藥效、活性等方面優於引進的TTP273項目,經評估後,決定終止TTP273項目的後續研發。”根據披露的數據,TTP273項目累計直接研發投入總金額爲1.97億元(含許可協議1000萬美元首付款及註冊里程碑付款)。

砍管線、大裁員同樣在跨國藥企中輪番上演。公開資料顯示,百時美施貴寶(BMS)在公佈一季報時表示要進行組織管理結構重組,優化產品管線;武田在5月明確放棄TAK573、TAK981以及CAR-NK療法TAK007的血液腫瘤適應症……

這些僅是冰山一角,藏在水下的還有更多。這背後也蘊藏着衆多行業變化,據德勤統計,2022年,在全球新藥審批迴歸常態後,生物製藥研發平均回報率(IRR)下降至1.2%,刷新近十年最低紀錄,不僅如此,開發一項新藥的平均成本已走高至22.84億美元。“融資寒冬”未退的背景下,藥企不得不更謹慎地平衡投入產出比,實現效率最大化。

在精簡管線、“瘦身”聚焦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藥企通過併購、BD(商務拓展)快速佈局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前大型藥企更多通過購買管線達到消滅競爭對手的目的,現下則是更有誠意地引進一些具有補充性質的先進管線或產品。”前述分析師補充,“國內藥企也應該在早期階段向國際市場開放投資和臨牀,以期帶來更多的技術融合。”

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高級分析師何婉怡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行業。新的技術突破往往在短期引發投資者過於樂觀的情緒,甚至引發熱炒和投機行爲。但隨着時間推移,如商業化概率降低、明星藥物的臨牀不及預期等風險出現,投資者信心將大幅降低,甚至出現羣體性悲觀,也導致很多優良企業走向下坡路。”

“因此,在中國做創新藥,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服務來匹配產業的差異化發展;應該鼓勵創新和發展各自的創新點,可不應僅僅侷限於me-too或fast-follow的藥物。”何婉怡補充,“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行業,對於做創新藥的公司來說,需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加大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實施多元化戰略和合作與聯盟策略,才能度過市場週期並實現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