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殘唐(增七)杜重威爲耶律德光滅晉帶路,爲何劉知遠將其赦免

殘唐五代十國是古代有名的亂世,也是短命王朝頻繁更迭的時期之一。在短短的百餘年時間內,中原王朝經了五次政權更迭,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戰亂之中,整個北方大地被打得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同時北方的契丹人利用中原的混亂期迅速崛起,並頻繁南下入侵,成爲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尤其是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更是加大了入侵中原的力度,並利用中原各藩鎮的矛盾從中餘力,最強時一度攻佔了後晉都城汴梁,將其滅國。而在此過程中,不少中原藩鎮軍閥起到了帶路黨的作用,杜重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杜重威是後晉最大的藩鎮軍閥之一,由於是後晉皇帝石敬瑭的妹夫,在朝廷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石敬瑭建立後晉的過程中,杜重威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消滅了不少阻礙石敬瑭稱帝的藩鎮軍閥。因此在石敬瑭稱帝后對其非常看重,委託了極高的權力,是中原各大藩鎮中數一數二的人物。在朝廷之中,杜重威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加平章事,充隨駕御營使。在地方上,杜重威是成德軍節度使,天平、成德、鎮州的軍政大權。可以說在後晉的藩鎮軍閥之中,除了鎮守河東的節度使劉知遠,杜重威的勢力是最大的。

在面對耶律德光派契丹軍隊南下入侵的危局時,後晉出帝石重貴和朝中宰相馮道等人給予了杜重威極大的兵權,授予其北面行營招討使的大權,讓他帶領三十萬大軍迎戰南下的契丹軍隊。可是杜重威卻辜負了石重貴的信任,在作戰失利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狀態,並主動向耶律德光投降,成爲契丹軍隊南下的帶路黨。有了重量級的帶路黨,南下的契丹軍隊勢如破竹,殺了後晉一個措手不及,順利的攻佔都城汴梁,後晉因此而被滅國。以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看,杜重威的這種行爲是妥妥的漢奸,中原光復後是要被抄家滅族的。

可是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起兵光復汴梁,把契丹軍隊趕出中原後,卻沒有向割據在河北的杜重威追究其投靠契丹人的罪行,並主動用高官厚祿向其勸降。杜重威拒絕劉知遠的招降後,在魏州抵抗後漢軍隊,擺出一付誓死不降的樣子。魏州城破後劉知遠依然沒有降罪給杜重威,反而赦免其罪行,並拜威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劉知遠兩次用高官厚祿的招降杜重威,赦免其投靠契丹人和反抗後漢軍隊的罪名,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古代封建社會的傳統,讓很多讀史書的人感到疑惑不解。杜重威有什麼價值,值得劉知遠如此厚待呢?

從杜重威的罪行上來看,劉知遠殺他十次都不爲過。在魏州城破以後,杜重威也只剩下殘兵敗將,完全沒有與劉知遠叫板的能力,這樣的漢奸向來是必死無疑的。以古代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和法律觀念來看,杜重威這樣的漢奸肯定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沒有人會可憐他。劉知遠不但不怪罪杜重威,還繼續給予其高官厚祿,這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很多人對這種現象提出各種猜測的想法,有的認爲是兩人都是石敬瑭麾下大將,私下有了各種交往。也有的認爲杜重威有契丹人做後臺,劉知遠不敢輕舉妄動。

實際上上述說法都是主觀臆測的,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雖然劉知遠都是石敬瑭麾下的大將,但是在石敬瑭死後兩人的境遇大爲不同。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即位後並沒有重用劉知遠,而是重用了扶持他登基的景延廣。景延廣主政後晉時候任人唯親,與景延廣交好的杜重威就受到重用,在抵擋契丹南下時被授予了最高的兵權。而劉知遠卻沒有主動參與對契丹的戰爭,而是躲在河東韜光養晦。他除了殲滅了入侵河東的契丹軍隊和吐谷渾白承福等部族外,並沒有主動出擊反擊契丹。他對朝廷的命令都是陽奉陰違,作戰中逗留不進。

從劉知遠的這些行爲來看,河東軍並沒有主動招惹契丹的想法,而是加強自身軍力,先以稱霸河東爲目標。他的這種行爲明顯是在整軍備戰,等着後晉軍隊和契丹軍隊決出勝負才伺機而動。以他的這種選擇來看,明顯和杜重威走的不是一個路子。而且劉知遠向來對石敬瑭投降契丹頗有非議,而杜重威也是投降耶律德光後當的帶路黨,兩人怎麼會有私人情誼。況且劉知遠是打着驅逐契丹,光復中原的旗號稱帝的,杜重威作爲漢奸軍閥明顯是站在對立面的。兩人可以說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根本不可能因爲私人感情而化解。

至於說劉知遠忌憚杜重威身後的契丹人,這說法就更加不成立了。當時契丹軍隊在中原大敗,耶律德光丟了汴梁城後倉皇北撤。在北撤的路上,耶律德光又重病去世,使得契丹軍隊羣龍無首,投降契丹的藩鎮軍也分崩離析。由於耶律德光的母親皇太后述律平的插手,契丹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各方契丹軍隊都返回北方參與爭權奪利,根本無心在幽州以南的地區駐守。因此在劉知遠派高行周和慕容彥超攻打魏州時,契丹軍隊都是做做樣子。由此可見,契丹當時根本無力阻止劉知遠光復中原,劉知遠又怎麼可能忌憚契丹人呢?

結合耶律德光滅後晉前後的歷史文獻來看,劉知遠不殺杜重威也是有着多重考慮的。對於杜重威的野心和罪行,劉知遠是非常清楚的。杜重威的存在不僅僅是漢奸的罪行,他與契丹的勾結也是對後漢朝廷的最大威脅之一。實際上當時杜重威在前線投降耶律德光,就是奔着後晉皇帝的位置去的,就是想要模仿石敬瑭的那種稱帝模式。因此在耶律德光攻佔汴梁後,他第一時間便提出了擁立自己稱帝的想法,而且耶律德光還表面上答應了。可以說杜重威是有着當皇帝野心的,即便是傀儡皇帝,他都是非常渴望的。

這樣的危險分子肯定是要第一時間殺掉了,留在身邊就是禍害。一旦契丹內亂平息,杜重威再度勾結契丹人南下,對後漢來說就是巨大的災難。劉知遠能夠當上皇帝,對這些陰謀詭計也是非常明白的,不可能不對杜重威進行防範。實際上在他去世前夕便安排了誘殺杜重威的計劃,可見這是準備了很久的。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劉知遠是非常想殺掉杜重威的,但是卻又有不得不暫時穩住對方的理由。根據歷史文獻來推測,劉知遠之所以暫時赦免杜重威,其最大的原因還是後漢軍隊內部不穩的問題。而杜重威的特殊身份有利於他穩定後漢軍隊的士氣,讓新生的後漢政權度過危險期。

當時劉知遠率領後漢軍隊勢如破竹,迅速地光復了中原、河北、山東等大片地區,將契丹軍隊趕了出去。這種局勢看上去是劉知遠大獲全勝,實際上卻藏着很大的隱患。劉知遠是以驅逐契丹和光復漢人江山的名義起兵的,也號召了各地的藩鎮節度使反抗契丹軍隊。可是這些藩鎮節度使並不是劉知遠的軍隊,他們在起兵的同時也各懷鬼胎,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盤。他們表面上擁立劉知遠稱帝,但也在打着漁翁得利的主意。一旦劉知遠與契丹人作戰不利,這些藩鎮很可能陣前倒戈,這對後漢來說是很大的隱患。

在加入劉知遠陣營的藩鎮節度使中,大多是有着兩種類型。一部分是和杜重威的情況類似,都是在耶律德光南下過程中當了帶路黨的,他們是後晉被滅國的罪魁禍首之一。另一部分在耶律德光南下時打着漁翁得利的主意,坐視汴梁城被耶律德光攻破。這些人在抵抗契丹軍隊時都是反面典型,從政治上看都是有着漢奸或者漢奸的嫌疑。而這些人響應劉知遠的號召圍剿契丹軍隊,最大的原因還是耶律德光打算在汴梁定都,而他們的地盤將被契丹軍隊吞噬,所以不得不起兵反抗。他們也是有野心的,時刻準備取代劉知遠的位置。

這樣的軍隊組成結構,對劉知遠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他們之間的信任非常薄弱。劉知遠的一舉一動都會觸動這些藩鎮軍閥的神經,進而讓後漢政權陷入混亂。杜重威是這些藩鎮中最爲典型的例子,也是帶頭投靠契丹人的。如果劉知遠以投靠契丹人的罪名處置了杜重威,那對於其他軍閥來說就是極大的威脅,很可能讓這些軍閥人人自危,最終引發集體造反的事件。在中原局勢還不穩定,後漢政權初生的大環境下,劉知遠還無法掌控全面的軍隊,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他兩次招降和赦免杜重威,就是做戲給藩鎮軍閥看,表達自己沒有翻舊帳的意願。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政治上的選擇,也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承諾。劉知遠不可能大規模的翻舊帳,因爲當時有過漢奸行爲的藩鎮軍閥太多了。但對於杜重威這種人,劉知遠也不敢放過,因爲威脅太大了。所以在他去世前,中原各藩鎮的局勢剛剛好轉,便在遺詔中安排了誘殺杜重威的事情。可以說從赦免到誘殺,劉知遠對於杜重威的處置都是有着深思熟慮。赦免是爲了穩定大局,而誘殺則是防患於未然。可是他這種激烈手段也給後人帶了壞頭,他的兒子劉承祐即位後以爲這種方式一本萬利,能徹底解決藩鎮問題,最終卻導致後漢被後周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