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世傑/「我不想上班」創業是解藥?還不如先從小「改變」始

錢世傑Dr. J/低調的法律及投資研究者

爲什麼星期一要上班?

星期一理論上是一週充滿希望的開始,可是在大多數受薪勞工階級的眼中卻是「憂鬱星期一」,從星期一的早上八點上班開始,心中就開始默數五四三二一的倒數計時,直到週五下了班、放鬆了心情,纔有抓回自己的人生的感覺;可是美好的時間總是過的特別過,到了週日晚上,心情又不是那麼美麗,因爲隔天輪迴到倒數計時的開始。

▲雖然對受薪階級來說,要有上班纔會有錢賺,但上班依舊是衆人的夢靨,甚至市面已經有人推出「我這麼可愛,爲什麼要上班」的春聯。(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人不害怕痛苦,只是害怕無限輪迴,因此許多人期望能創業老闆,從一位卑微的勞工,一躍而成爲口袋滿滿的多金老闆,就算沒有多金,只要能逃脫出老闆的壓抑、吸入自由的空氣,少一點收入也沒關係。

只是從受僱到創業這一個坎,很多人不願意或猶豫甚久而不能跨出去,原因無他,「不可預期性」是讓人舉棋不定的主要原因,在跨出創業那一步之前,大腦會不斷地思考下列問題:

1. 創業後,會不會虧光還倒欠一屁股債呢?

2. 如果創業失敗了,還可以找到現在月薪五萬的工作嗎?

3. 創業之初都沒有收入,那單薄的儲蓄還可以支撐基本生活多久呢?

▲人人都想要創業,但要能踏出那一步還真不簡單。(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krepo)

有些人想都不想就衝出去,當然大多數人成爲了砲灰;看到前方成爲烈士的勇敢創業者,也讓許多人思慮較爲周詳,但業已頭髮鬢白快退休之際,還停留在左思右想階段,沒有跨出自立門戶的那一步。

還有些人認爲創業者應該是才華洋溢,隨便耍個兩下子的功夫就能賺到很多錢,現在的老闆居然用香蕉的價格來聘用自己,根本是委屈了自己,只是仍要等到外頭有滿滿的訂單等着自己,才願意離開現職、瀟灑的去創業。

如果你無法跨出這一步,星期一就乖乖上班吧!

創業者的趨光性

現在就算是冬天也都很熱,前一陣子經過臺中逢甲夜市,一堆人搶着擺攤賣西瓜汁,真是搞不懂大家搶着賣一樣的東西,有賺頭嗎?

最有名的當屬逢甲大學門前第一條巷道口的大腸包小腸,一條街左右兩側各一間,2010年間爲搶客源及「創始店」名稱,大打出手還控告對方傷害、公然侮辱等。

▲臺中逢甲夜市(圖/記者周宸亙攝)

這種看到有賺頭就紛紛效法,搞得同業競爭一大票,全省夜市從北走到南長相都差不多,少了新穎性也就降低了逛夜市的動機。

或許不要說那麼遠的夜市,現在疫情嚴峻、電商發展迅速,宅經濟讓店面生意變很差,些許營收無法負擔高額的租金,自然只好收一收認賠關店,這些空着的店面,慢慢地被夾娃娃機所攻佔,店主租給機臺主,每一個機臺的租金相較於整個店面來說當然低很多,不管生意好不好,就是一個創業的希望。

義美厚奶茶 。(圖/資料照)

模仿並不是創業,一窩蜂地跟着搶進看似好賺的行業,當風潮一過,整體產業創造的市場有限,那麼多店家根本分不到多少羹,這種一窩蜂搶着賺的行爲類似於飛娥因趨光性而撲火;讓我們回想一下臺灣歷史上發生的熱潮,都是滿滿有趣回憶,例如:

創造風潮的第一家業者通常還能賺上一筆,畢竟前面沒啥競爭者,但是後起之秀就不一樣了,面對迅速崛起的各家競爭者,誰都具有與之爭鋒的實力,一番紅海廝殺,自然容易血流成河。

「從衆效應」是人類演化後留下來的本性,只是這個本性在現代社會中卻格格不入,像是創業這一點,如果無腦的跳入最熱門的產業,慘賠收場的機率將大大提高,我們必須認清這個本性並控制與改變之。

創業難 是否可從改變始

或許現在還是勞工的你會問,那爲什麼大家要跟風呢?

爲何不自己想一些新穎的點子呢?

答案很簡單,除了前述從衆效應之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點子難想,而且就算想出來了,能成功嗎?就算成功了,門檻若是不高,三兩下就被別人抄襲而去,自己也撐不了多久。

我一開始也有想要創業,可是如同前面講了那麼多,在經濟壓力下也讓自己裹足不前,於是轉了個念頭,爲何我們一定要創業呢?

如果我們把創業的核心「改變」抽離出來,以改變現有機制缺失爲出發點,先不要去思考利潤,專注於改變成功,只要改變成功的時候,我相信利潤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就算沒有利潤,也至少還有成就感。

▲創業之所以難,除了要創業方自負盈虧之外,更要自行想出新「點子」。(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來舉一個自身的例子,在研究所畢業之後,一直想要出書成爲暢銷作家、賺點版稅,可是火侯還差許多的我,怎麼寫書都賺不了錢,有時候一年版稅才兩、三千元,實在是慘不忍睹,沒有特色或突破現有市場窠臼的內容,根本無法讓自己賺到版稅。

有一次在日本旅遊時,別人跑去知名景點拍照,我則是逛了當地的書店,翻了一些法律書籍,其中有一本封面顏色鮮豔的刑法圖解書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不懂日文的我,翻了這本書幾頁,就讓我驚爲天人,因爲只是從這本書的插圖就立即懂了法律規定,當下立即買了這本書,抱在懷中搭飛機一路回到臺灣,並立下了宏願,一定要寫出能改變當時法律書詰屈聱牙難懂的缺點,做出一系列一看就懂的法律書,讓法律更親近於一般民衆。

只是發下心願之後,一開始也遭遇到許多瓶頸,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出版,還碰過一家出版社簽了約卻遲遲不出版,問原因才知道出版社希望作者下單三千本,出版社不會賠錢才願意協助出版。

▲作者的著作《透視未來》。(圖/翻攝於博客來)

然而,最大的瓶頸還是怎麼把法律文字轉變成一看就懂的出版內容,每天腦袋轉啊轉的,龐大的出版壓力讓我實在不勝負荷,加上工作、學業多重累積下,2008年因爲罹患了憂鬱症,當自己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才發現情況不對,只好留職停薪休息一陣子。

輾轉過了兩三年之後,畢業取得博士學位,一些壓力逐漸消失,想到當時許下改變法律出版市場的信念,於是又繼續地把一段又一段難懂的法律文字,轉換成有體系的表格、樹狀圖,搭配有趣的社會案例,穿插一張插圖或四格漫畫,雖然還沒有出版社願意合作,可是透過在部落格寫成文章免費分享給有需要的讀者,累積了許多好評與回饋,也加深了自己撰寫與設計的功力,最後終於與十力文化搭上了線,一出版就一炮而紅,到現在圖解書系也銷售突破10萬本。

推動知識流動的意外成功

透過數據、找到現行社會的問題點是我的一個專長,當我閱讀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之後,發現勞工怎麼賺錢都比不上資本家用資產錢滾錢的速度,貧富不均只會愈來愈惡化;當腦中浮現未來世界的輪廓,我希望口袋沒錢的人不必花大錢上課,一樣可以用零成本的方式來獲取最頂尖的知識。

於是我開始了「知識流動」的演講之旅,一開始年年虧錢到處演講,租場地、交通費、住宿費、現場食物等成本累積下來也是相當可觀,難免會想放棄,但看到聽衆聽完後露出的滿足感,我相信只要讓人們更方便獲得優質與正確的知識,就有機會幫助他們翻轉自己的財富困境

因此,還是堅持扮演着推動「知識流動」的苦行僧,希望藉由一場又一場的講座來緩解貧富不均的現象;不僅僅是現場講座,爲了讓很多無法到現場的聽衆一樣能獲得頂尖的知識,從2017年開始利用臉書進行直播。

人活着必須要有信念,有信念的人必然可以受到四方好友的支持,於是開始有人捐款給臺灣法學基金會,由基金會協助辦理「知識流動」之旅的相關活動,學員們也很熱情,有能力的都會買一些零食到現場一起共享,如同同樂會一般快樂學習,迄今每年都可以協助基金會募集足夠的資金推動這項「知識流動」的理念(當然包括自己的捐款)。

▲勞工怎麼賺錢,都比不上資本家用資產錢滾錢速度。(圖/記者湯興漢攝)

前面這兩個例子中,我並沒有執著於創業這兩個字,而是我希望在發現現行機制的缺失找到改變的契機,改變是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利潤,即使一開始做的時候充滿挫折、傻傻地虧錢,靠着自己強迫症執念向着改變的目標而前進,時間久了,四方力量看到之後就會出現來幫助我,如同「知識流動」理念的推動意外造就了公益募資的成功。

小小的結論:退休後想要改變什麼?

我明年退休後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不和善的長照困境,還記得替父親申請公立安養中心發生的一個小橋段,因爲父親活動自如但有輕度的失智,會搞不清楚現在的時間,有時候也會亂髮脾氣,按照安養中心的規定是可以入住,只是實際申請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位工作人員以堅定的聲音勸我們不要住進來,因爲的人力不足無法照顧我的父親。

當時聽到工作人員的勸阻,心裡很難受,對於無法撥出完整的時間照顧父親,一股無助的酸楚涌上了心頭;不過我並沒有責怪工作人員的勸阻,因爲住了進去之後,果然如其所言發生了許多問題,包括與其他老人發生爭執、無法處理基本生活需求,也還迷失在大馬路口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們一開始的勸阻只是對我闡述了現實狀況。

父親介於嚴重與不嚴重之間,在現行安養機制中是一個頗爲尷尬的階段,這個機關不想收我,另一個機關條件又不到,這又讓我有了對長照機制改變的信念。

政府推出了許多長照政策,許多方案或許看似能解決問題,但是未必真的能解決問題。(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政府推出了許多長照政策,許多方案或許看似能解決問題,但是未必真的能解決問題,例如有一個方案是喘息服務,簡單來說就是撥出一些錢找人照顧幫忙分擔一小段時間,讓照顧者能稍稍喘息一下子,只是這樣子夠嗎?

再加上少子化的未來,如果沒有足夠的外籍看護人員,誰能照顧未來的老人呢?

當人們愈活愈長久,不死也是一種痛苦,可是口袋空空的老人滿街都是,沒錢就無法找人照顧自己或親人,該怎麼辦呢?

常常計算數據推估未來的我,寫了一本《透視未來》的書,看到了未來可能發生的老人困境,也開啓了我想要修正現行解決方案的信念,緩解老人世代的哀嚎,例如:

*政府常常一下子要推動正確理財,但爲了市場交易量又大推當衝,因此有必要推動40歲朋友及早建立正確的理財觀,老了纔有安養基金。

*老老扶持機制:在偏鄉買一片土地建立老人村,讓老人可以在這片土地互相依存生活,60歲的照顧70歲,70歲的照顧80歲,讓有限的年輕人減少全職照顧上一代的情況。

老青共居:有一些縣市已經推動老青共居、青銀共居,透過服務點數來換取租金補助;但若是能加速整合更多獨居老者的空屋資源,老人有房分給年輕人住,年輕人協助照看老人,也能解決高租金的困境。

創業比較偏重於獲利,推動信念如同公益版的創業,在這個老人化世界已經來到我們的面前,期待我們在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財富必能隨之而來,心靈亦能同時富足成長。

熱門點閱》

黃竣民/備役教召要男不要女 國軍「花木蘭」竟無用武之地

林建甫川普「浩劫過後」 要使美國「重生」拜登還有得忙

► 盧信昌/氣候、能源開發、移民等政策分歧 美國兩黨將正式開戰

► 梅復興/爲人正直、敢冒險犯難 戈登將軍殉難136週年給臺灣的啓示

► 亓樂義/美中進入新戰略平衡階段 避免陷於修昔底德陷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