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迄今陸十餘款國產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 突圍百億賽道

大陸十餘款國產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突圍百億賽道。(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3 日報導,「手術機器人這片海已經不太藍了,還有一些企業在拚命進入。」大陸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12日在大陸手術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期間受訪時說。無論是政策端還是產業端,輔助醫師開展各類外科手術的手術機器人近兩年成爲熱門話題,大陸國內外知名醫療器械公司在中國也已有佈局。光大證券研報指出,2021年後大陸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22年至今有十餘款獲批上市。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285.1億美元,203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619億美元。中國手術機器人起步較晚,自2017年至2021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由8.8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38.72億元)增長至近41.9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到188.8億元, 203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687.2億元。

隨着玩家增多,手術機器人的競爭頗有「紅海」趨勢,但另一面是,大陸國內手術機器人的裝機量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外科手術是臨牀治療重要手段,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爲三階段:開放外科手術、微創外科手術和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簡單來說,手術機器人可以通過各種演算法和機械裝置,將醫師的手部動作轉換爲手術器械在患者體內穩定、精準的微運動。

目前,手術機器人已逐步應用在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多個科室。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可分爲腔鏡機器人、骨科機器人、泛血管介入機器人、經皮手術機器人等。對於患者而言,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可以實現創傷小、恢復快等效果。對於醫師而言,手術機器人可以減少手術效果對醫師從業經驗和技術的依賴。

在大陸手術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上,有國內外科醫師提到,手術機器人對外科治療的更加精準、更加微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同時還延長外科醫師職業生涯。過去外科醫師到了60多歲可能因爲手抖就停止手術工作,但現在有了手術機器人輔助可以繼續手術。當前,已經有外科醫師藉助手術機器人遠端手術,未來期待手術機器人在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尤其面向缺乏優質醫療資源地區,造福更多患者。

大陸監管部門也看到手術機器人價值,不少地方已經出臺利多政策推動其發展,涉及審批、配置、醫保、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面。尤其是在醫保方面,2021年4月,上海將使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進行前列腺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子宮全切術和直腸癌根治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同年8月,北京也將「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醫保甲類)作爲輔助操作獲得政府定價,並與「一次性機器人專用器械」共同納入北京醫保支付目錄。

光大證券研報認爲,隨着手術機器人多應用場景落地、疊加《「十四五」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規畫》公佈、醫保擴大報銷範圍,手術機器人行業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本土設備集中上市後將積極展開市場教育,大陸國產替代確定性強。

百億手術機器人賽道如何制勝?中國百億手術機器人賽道不僅吸引了美敦力、史賽克、西門子醫療、強生等知名跨國企業,大陸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加入其中,包括微創機器人、思哲睿、天智航、威高骨科、精鋒醫療、鍵嘉醫療。

以骨科手術機器人爲例,威高骨科在2023年財報提到,目前骨科手術機器人呈現多強角力的局面,美敦力的 Mazor機器人、史塞克的MAKO機器人、天智航的天璣機器人都是獲得大陸國內臨牀醫師廣泛認可的骨科機器人。

2017年,美國直觀醫療與復星醫藥共同注資成立直觀復星醫療器械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直觀復星)。目前,直觀復星已經推出兩款手術機器人產品,包括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和Ion支氣管導航操作控制系統。其中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已經服務逾54萬名中國患者,在大陸300多家醫院落戶,累計裝機量已超380臺。

對於當前大陸國內手術機器人的競爭態勢,吳以芳指出,手術機器人市場的蛋糕非常大,整個市場還沒有真正完全放量,手術機器人安裝的總檯數還比較少。競爭客觀上會促進技術進步,推動整個行業快速進步。

澎湃新聞報導,直觀復星CEO潘小峰表示,有更多的競爭對手進入這一賽道是件好事。大家可以共同促進這一行業更加蓬勃發展。在潘小峰看來,手術機器人不只是機器,還有圍繞機器的一系列器械,還有培訓體系,這一系列東西都說明手術機器人領域投入巨大。剛進入這一賽道企業還面臨很多未知挑戰,但像直觀復星,已經踏過很多坑,形成自身的競爭力。

光大證券研報認爲,一方面看好背靠大型醫療集團、產品研發及商業化經驗豐富、具備資金及管道優勢的平臺型公司,這些公司的各產品管線陸續貢獻收入,中長期將探索出海銷售;另一方面,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產品性能出色且具備性價比優勢的國產公司,有望從單一產品做起,穩步提升市場佔比,並逐步豐富產品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