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日快樂/港務公司 增值創量 港羣共榮

臺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港務公司/提供

臺灣港務公司斥資45億元興建的港埠旅運中心內港務公司的辦公使用空間恐生變。圖/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臺灣港務公司成立將滿12年,面臨詭譎的國際經濟情勢、難以逆轉的氣候變遷等議題,臺灣港務公司指出,正積極透過穩健深遠的運籌規劃,要締造品牌光榮和歷久彌新,以帶動業務拓展與成長,以成就「永恆如新」的臺灣港羣。

港務公司成立於2012年,當年是我國國際商港營運主體變革的關鍵年,交通部因應全球先進海運國家發展模式,採「政企分離」航港管理的機制。

將原分屬各港務局的港務經營業務整合爲港務公司,由交通部全資成立國營企業,而航務行政業務另整合爲交通部航港局,藉由體制改革,賦予港務公司「企業化」的經營精神和營運彈性,爲我國港埠競爭力注入新活力。

港務公司成立初期,首任董事長蕭丁訓扮演關鍵掌舵手,面對激烈的內外部經營環境變化,以及公司剛成立所衍生的新舊人員融合問題,他以重視創新、價值爲業務發展主軸,透過優化港口建設、提升營運效能,投資港埠新領域,以達成「增值創量」雙V(Value & Volume)目標。

其中,對於七大國際商港的經營管理,包含基隆港、臺中港、高雄港、花蓮港、臺北港、蘇澳港及安平港,個別賦予不同的功能與發展定位。

董座扮推手 勾勒成長曲線

回顧過往,在歷任董事長蕭丁訓、張志清、吳盟分、吳宏謀、吳宗榮等人努力下,爲臺灣港口發展歷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2020年3月,現任董事長李賢義上任後,體認到我國港口肩負臺灣對外國際貿易及國家門戶發展的重任,運用過往從事工程管理20多年來的歷練,與業務協調管理的專長,攜手航港產業夥伴進一步共榮發展。

近年曆經俄烏戰爭開打、通貨膨脹加劇、全球航運市場詭譎多變,在面臨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的考驗下,他紮根築底深耕港埠核心業務。同時積極朝向多元業務與智慧科技應用發展,在港務公司全體齊心合作下,2023年營收達282億元,創歷史新高。

李賢義並勾勒未來成長曲線,因應「數位」及「永續」逐漸成爲企業發展的標配,善用「數位永續」創新思維及積極行動,擘劃臺灣港羣發展策略,成爲港務公司品牌永續經營的最佳推手。

首先,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及環境急遽惡化,潔淨環保、可再生的新能源爲未來的趨勢,而「港口」不能缺席。配合國家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推動離岸風電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風機預組裝基地」、「風電國產化專區」、「港勤運維」及「人才培訓」等四大主軸,在臺中港、臺北港、布袋港、安平港及高雄港採「軟硬兼施」的運作策略。

硬體部分,提供離岸風電產業所需土地、碼頭及運維基地等完善的港埠設施,作爲風機組裝、運送及零組件製造;軟體部分則是成立轉投資事業,包含風能訓練公司、重工公司及港勤公司提供人力培訓、重件運輸,以及離岸風電人員及貨物的運輸等多元服務,完善風電產業供應鏈。

整合大數據 實現智慧港口

其次是掌握資通訊、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發展趨勢,加速航港產業數位轉型步伐。2021年以「Trans-SMART 2.0+升級計劃」規劃智慧港口展,着重「布建港區智慧化基礎設備」、「營運數據整合分析」、「應用新興科技進行場域試驗」三大策略,投入超過15億元推動智慧港口發展。

其中,包含港口門哨增設AI感應設備,關鍵基礎設施導入安防管理輔以CCTV進行監控,港區海氣象、空品及水質等環境IoT設備建置結合AI辨識技術。

在港區營運管理部分,透過擁有數百萬筆的大數據資訊進行整合分析,建置出「港區動態監控中心」及「智慧商情平臺」,輔助業務決策,全方位掌握港口營運動態。同時攜手臺灣強大資通訊產業實力,協助港口產業數位轉型,開放港口作爲新興科技試驗場域,目前超過十項新興科技在港口進行試驗。

爲推動航港生態圈邁向數位創新發展,提供4,000萬元獎金鼓勵港區業者提出智慧化作業改善方案,迄今超過30個的創新提案,創造投資金額達4.5億元,導入智慧化方案包含櫃場作業、能源管理、物流管理及旅運服務等應用領域,讓整個航港產業一起更聰明、更安全、更有效率。

爲接軌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強化港口國際競爭力,2023年7月成立永續發展推動辦公室,擘劃藍圖及推動業務,鏈結世界港口永續方案 (WPSP)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打造低碳、共榮與韌性永續價值港口。

李賢義說,臺灣港羣隨着時間輪軸的流轉,沉澱出不同風采的品牌特色。未來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唯有與時俱進、跳脫傳統思維框架。

除身肩重任堅守港口事業,更要時刻掌握世界港口發展脈動,秉持「互助、互信、共享、共榮」的正向積極精神向前邁進,加速推動臺灣港羣「數位永續」雙軸轉型發展,爲港務公司開創耀眼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