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服務的新潮流 邁向「多元公平待客」之道

臺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理事長周倩如。圖/業者提供

隨着交通與科技的發達及全球化的影響,社會上越來越多元的存在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街道上的外國觀光客、在臺工作的外籍朋友,還是搭乘大衆交通運輸系統的輪椅使用者和推着娃娃車的家長,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多元的社會景象。公部門已開始注意到社會的多元需求,但我們最常接觸的私人企業,是否也有注意到這些多元需求,併爲社會的多元性提供相應服務呢?

依不同障礙情境 打造適合的平等

我和大家一樣生活在社區,進行各種日常活動。不同的是,我使用電動輪椅代步,日常生活從起牀到入睡的過程中都需要他人的協助。然而,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我和我的非身心障礙朋友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想找個地方吃飯,常常碰到有臺階,導致輪椅無法進入,需要花更多時間和走更遠的路找餐廳;想提款或存款,空間狹窄或機器設計不適合輪椅使用;點餐或結帳時,服務員會轉頭問我朋友「她需要什麼?」而不是直接問我這個當事人。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從硬體設計到服務執行,往往忽略了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未將我們視爲有能力做決定的個體。此外,身心障礙者是一個異質性非常高的羣體,包括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心智障礙等,每種障礙的需求都不同。

例如:在金融服務的開戶過程中,有許多文件需要了解與閱讀,視覺障礙者是否能有可閱讀的電子檔案?聽覺障礙者是否能透過聽打或手語翻譯取得相同的行員解說?開戶流程與文件非常複雜,心智障礙者是否能透過易讀文件瞭解過程與內容?所謂的「平等」應根據不同的障礙情境提供不同的協助與服務,才能真正實現實質的平等。

三面向落實服務規劃 有效提升消費者體驗

因此,建議企業在設立新服務點、服務項目,或重新裝潢及調整服務時,應考慮多元需求。以下將從三個面向提供企業做服務規劃的參考:

一、硬體設備與定期檢視

企業在設立新服務點時,硬體方面應符合基本的無障礙建築技術規範,並參考「通用設計七原則」,包括公平使用、彈性使用、簡易及直覺使用、明顯的資訊、容許錯誤、省力、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例如:某獨立書店在重新設立時,考慮到社會的多元需求,將門口的臺階改爲無障礙坡道,並將原本的男女廁所改爲多功能無障礙廁所,不僅符合無障礙建築技術規範,還考慮到幼兒有更換尿布臺的需求,讓不同人都能自在地使用。對於已設立的服務點,調整或許不易,但可透過諮詢有改善經驗的身心障礙團體討論可行方案。若有提供替代服務,店家應在門口或網站張貼服務公告,否則身心障礙者可能因過往被社會忽視的經驗,而認爲無法進入或沒有提供相關服務。

此外,硬體設備的定期檢視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例如:無障礙廁所常被堆放打掃工具或雜物、門口的服務鈴常常按了沒有效、金融機構或便利商店門口的升降機被雜物阻擋或工作人員不會操作,這些情況都讓企業公平待客的措施變成反效果。因此,應將硬體設備檢視納入企業的常態檢查。

二、教育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會見到身心障礙者,但真正與他們接觸的機會很少,導致工作人員在第一線看到身心障礙者時會感到緊張。例如:有一次我和視覺障礙的學弟一起到某間銀行辦理業務,保全大哥非常緊張,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我們進入,因爲無障礙通道在另一個出入口,還因此先請我們稍候,去詢問主管該怎麼辦。

因此,企業應導入認識身心障礙處境和如何協助身心障礙客戶的課程,並進行相關的演練,以便讓工作人員在有支持的情況下提供服務。教育訓練的內容應根據企業提供的服務,針對不同類別的身心障礙者進行相關演練。在服務現場,有很多狀況是教育訓練未涵蓋的,工作人員可以主動詢問身心障礙者需要何種協助,並在取得同意後提供協助。

整合多元需求 共享暖心服務

三、邀請身心障礙者參與

身心障礙者的異質性很高,當企業在落實公平待客原則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時,應邀請有使用相關服務經驗的身心障礙者來諮詢並一起討論,才能真正從使用者的角度發現服務中的問題並共同解決問題。

企業提供公平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服務,不僅是服務身心障礙者。例如:臺北捷運的電梯或無障礙坡道是由障礙團體倡議建設的,現在無論是推娃娃車的家長、老人家、輪椅使用者都可以便利使用捷運。身心障礙是多元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因各種原因處於身心障礙情境中,如騎車不小心受傷、拿着很多東西只有單手可用等。透過提供身心障礙者的多元服務,可以讓企業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並讓每個人都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