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政策轉彎 臺灣拚太陽光電,得先衝破六大逆風

文/林鳳琪、蔣濬浩、王昱翔

今年4月,總統蔡英文終於跟進喊出2050年零碳目標,但相關政策路徑仍付之闕如。連產業急需綠電,也頻遭逆風,該如何追上進度?

零碳戰迫在眉睫,不僅歐美,就連亞洲鄰國日、韓、星,都已將零碳升級爲國家戰略。反觀臺灣,雖然今年4月終於跟進2050零碳目標,但相關零碳政策路徑仍付之闕如。

就連產業急需的綠電,也頻遭逆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目標需達20%,其中,離岸風電仍有國產難題待解;太陽光電去年遭「七七事變突襲後,地面大面積光電遭限縮,進度卡關

綜觀太陽能光電,想追上進度,還有六大挑戰。

1〉地面型遭限縮兩公頃以下

2020年7月7日,農委會修正相關規定,不同意兩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地目種電,地面型光電開發嚴重受阻,稱爲「光電七七事變」。

2〉屋頂型光電饋線不足

政府轉而調高屋頂型光電佔比,但架設太陽光電的屋頂,需具備饋線、建物結構與合法性等條件,一般畜舍沒饋線就得排隊等,耗時至少一年。

3〉漁電共生漁獲量低於七成將撤照

農委會爲避免「假養殖真種電」,規定漁電共生專區必須取得地主與養殖業者同意,室外魚塭的太陽能板遮蔽率至多四成,種電後也必須維持養殖,保持原先七成以上的漁獲量,否則撤照。養殖業不確定風險高,讓投資業者縮手。

4〉多頭行政機關,整合困難

能源局管電業、農委會管農地,內政部管土地變更,行政流程多頭馬車。加上生態社區、農漁民等各種「綠色衝突」,加重地面光電阻力

5〉疫情升溫,原物料成本飆漲

疫情升溫影響,不但太陽光電模組與原物料價格飆漲至少兩成,施工也受限疫情管制廠商擔心屆時躉購費率恐難達最低風險門檻,影響建置意願

6〉國產光電模組,難與世界接軌

全球太陽能模組持續研發高效能、大尺寸產品,目前臺灣的VPC高效模組效率要求,已落後於國際技術水準,業者建議,應重新審視政策方向及補貼措施。

除了中央綠能發展卡關,地方政府減碳態度相對消極城市,已被證明是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主要兇手之一。

全球人口持續移往都市,佔比已逾55%,雖然都市經濟創造全球八成以上GDP,也同時製造了高碳排。根據國際組織REN21調研,2018年光城市耗能,就佔全球的75%以上。

好消息是,2020年即使疫情陷困,全球已有約800個城市承諾要實現淨零排放,是2019年的八倍。

其實,相較各國減碳政策路徑不明,進度延宕,以都市爲政策主體,帶動的減碳行動更具效率。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相較中央,地方政府更貼近地方脈絡,與公民電廠等社區型能源關係也最密切。

鄰近的日本東京,與韓國首爾均積極以城市主體制訂相關政策路徑,臺灣實在應該加把勁。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