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券商解讀:證監會“兩強兩嚴”政策如何發力、影響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在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基調下,近日證監會集中發佈四份“兩強兩嚴”政策文件,針對IPO發行准入、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機構監管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措施。

從相關文件來看,監管將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也將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加強投資者保護。其中,打擊財務造假、嚴格規範減持、加大分紅監管、加強市值管理等均是重要的着力點。

另外,相關文件提到,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機構人士認爲,未來待實質性舉措出臺,或將加快證券行業向頭部集中趨勢。

中金公司策略團隊認爲,上述文件的密集發佈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提振投資者信心。

釋放兩大信號

3月15日,證監會集中推出了四份文件:一是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二是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三是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四是關於落實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全面加強證監會系統自身建設的意見。

總的來看,文件突出“兩強兩嚴”,全鏈條壓實各方責任,向市場釋放出重要信號。

平安證券研究所策略組魏偉/張亞婕/蔣炯楠認爲,本次證監會集中出臺四項監管政策文件,是證監會主席吳清於兩會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提出“強本強基”“嚴監嚴管”監管思路後,實質性政策細則的迅速落地,爲監管實踐提供具體的規範指引,既體現了當前監管工作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不迴避矛盾、直面問題,切實迴應市場關切,同時重視系統思維、綜合施策,注重形成政策的有機整體。

中金公司策略團隊表示,上述文件的密集發佈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助力投資者信心提振。結合去年十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3月兩會相關精神,資本市場改革發力有助於進一步增強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更好實現金融強國。

國泰君安策略首席分析師方奕則指出,政策一方面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從嚴加強證監會隊伍管理。

第一,在嚴把發行上市關上,着眼於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維護良好的發行秩序和生態。第二,在加強上市公司監管上,着眼於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和加強投資者保護,圍繞打擊財務造假、嚴格規範減持、加大分紅監管、加強市值管理等市場關切提出政策措施。第三,在加快推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上,圍繞聚焦校正行業機構定位、促進功能發揮、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和監管效能政策提出政策措施。第四,在自身建設上,推動證監會系統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向縱深發展。

重點舉措解析

就上述四份文件“劃重點”,中信證券研究團隊認爲,有以下內容值得關注:一是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壓實發行人、中介機構、交易所等主體責任,再次釋放嚴把IPO“入口關”信號;二是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和加強投資者保護,特別是提出要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預計股東增持、回購股份、股權激勵、加大分紅等市值管理舉措將會進一步地推廣;三是加速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併購重組有望成爲優化資源配置、助力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

該團隊分析,此次發文再次釋放出嚴把IPO“入口關”的重要信號,能夠倒逼擬上市企業更注重內部治理,有利於從根本上降低投資者在市場中的風險。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證監會也明確表示,在適應經濟規律、符合基本的上市標準的基礎上,IPO將提升對於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預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發展、真正有潛力的企業IPO仍將獲得政策支持。

此外,該團隊認爲,如何通過改善投資端制度、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或是接下來資本市場的重要議題。

在中信建投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師趙然看來,文件主要圍繞強化監管財務造假、推動上市公司分紅、規範股東股份減持、加快推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強化自身隊伍建設五方面的內容而展開。

其中,對於規範股東股份減持,趙然認爲,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有助於提升市場透明度,增加市場信心,爲投資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有助於形成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違規減持行爲一定程度上會對市場的穩定性和公平性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損害上市公司的長期發展和中小股東的利益。違規減持一直是資本市場監管重點,證監會早在今年8月27日發佈《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爲》對違規減持行爲“重拳出擊”,此次政策的細化落地進一步堵上繞道減持的漏洞,加強對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監督,提升公司自我約束能力。

如何建設一流投資機構?

在上述四份文件中,《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到,“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到2035年,形成2至3傢俱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浙商證券非銀研究團隊認爲,打造一流投行的目標有望推動券商進行兼併收購。當前我國證券行業牌照數量多、業務同質性強,多數中小券商難以提供較高的附加價值,且證券業集中度低於銀行、保險等行業,有通過收併購出清部分券商的需要。

該團隊分析,我國頭部券商與國際一流投行仍有較大差距,中信證券2022年營收、歸母淨利潤、總資產規模分別爲651/213/13083億元,高盛則分別爲3110/784/100416億元,二者體量差顯著。要想打造優質頭部機構乃至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領先投行,高質量發展是一方面,通過外延併購做大是另一方面,預計業內將繼續出現兼併收購案例,行業集中度也有望隨之提升,頭尾部券商分化將加劇。

趙然分析,推進一流投資銀行建設加快行業向頭部集中趨勢,利好頭部券商做大做強。通過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將有利於促進國內證券市場的深化改革和開放進程,提升國內證券市場的活躍度和吸引力,最終增加市場流動性和交易量。目前,從歸母淨資產以及營收規模的角度來看,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在國內位居前列,放眼國際市場,我國券商在國際的參與度整體較低。支持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助力中資企業“走出去”一方面加強我國企業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爲國際客戶開拓打下基礎。

除了打造一流投資銀行,該意見還提及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趙然分析,從美國大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歷程來看,其資本市場慢牛、長牛的形成離不開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推動,這些機構堅持長期投資理念,通過定期再平衡平抑美股市場波動,爲投資者帶來長期回報。

借鑑美國發展經驗,趙然認爲,一流投資機構的建設需要券商、銀行、公募基金等“以投資者利益爲中心”搭建投顧服務體系,真正聚焦提高投資者的賬戶收益,建立與投資者之間長期的信任關係。

具體而言,國泰君安非銀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爲,意見將引導股東單位加大功能性考覈的權重、壓實證券公司交易管理職責、督促證券公司健全投行內控體系、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等實質性措施將會逐步出臺,推動行業機構增強功能性、提升專業性,更加關注投資者的長期回報,爲資本市場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同時,證券行業供給側改革逐步推進,頭部機構將通過併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合規、專業的頭部券商更爲受益。

中長期利好三條主線

“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在加快推進,一方面加大鼓勵分紅回購以及加強盈利要求,另一方面嚴格法治約束,加大違法違規查處。各環節入手加大推動投資者市場轉型,整體市場回報率有望長期提升。”平安證券研究所策略組表示。

該團隊分析,結構上,中長期更利好於三條主線:一是受益於分紅改革及穩定回報的紅利策略,關注分紅規模和持續性相對佔優的央國企和績優公司,目前煤炭、銀行以及石油石化的股息率仍相對佔優;二是受益於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政策下分化的經營穩健且良好治理的上市公司大盤白馬;三是聯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受益於可期成長性發展的數字經濟TMT、先進製造以及生物醫藥。

在方奕看來,近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證監會提出建設以投資者爲本的資本市場,彰顯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決心。

“從股票投資的角度看,經歷年初的市場波動後,投資者的預期已不再下修,有力積極的政策舉措有助於改善投資者風險參與意願,指數運行的底部已經清晰。”方奕認爲,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兩類資產:一、價值中的價值,即高分紅/穩定現金流股票、固定收益;二、成長中的成長,圍繞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科技成長股。

綜合來看,“考慮到當前A股市場估值仍處於歷史偏底部位置,短期內市場仍有修復空間,中期走勢則取決於政策環境落實。行業配置上,我們認爲年初至今調整較多且近期有科技進步預期驅動及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催化下的TMT領域仍有望有相對錶現,互聯網、計算機、電子板塊有望繼續活躍;設備更新和消費品相關板塊可能有階段性機會。”中金公司策略團隊表示。

華泰證券策略團隊認爲,市場進入反彈歇腳期,經濟預期改善、增量資金進場或是後續走向的關鍵。

該團隊進一步分析,2月經濟數據修復方向存差異,信貸數據顯示資金活化程度仍有待回升,但CPI同比環比修復,後續關注持續性;交易性外資、融資資金節後迴流,但資金面切換至增量環境仍需時日,上週證監會出臺政策規範減持、回購、融券等行爲,有望從供給側穩定市場信心、引導更多長線及價值資金入市。

短期市場或偏震盪運行,低位業績板塊補漲、新主題輪動或是月內市場主要線索,配置上建議以滬深300中低位業績品種做組合配置,中期視角下在類紅利下沉及 “深度價值型”行業中結合景氣挖掘,主題關注兩會增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