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制約助力低空經濟起飛
不久前,交通運輸部召開會議,明確將低空運輸路空協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標準佈局納入年度重點任務,強調以智慧交通建設助力低空經濟智慧化、數字化發展。近年來,低空經濟乘勢“起飛”,已形成涵蓋無人機、通感智融合、低空物流等多元業態的產業鏈。在政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下,低空經濟正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預計今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
我國低空經濟依託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逐步成長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出臺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低空經濟納入國家頂層設計,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將其列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其定位爲“新增長引擎”。《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等也爲低空飛行安全與產業規範化發展提供保障。
政策紅利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快速擴張。2024年低空經濟規模達6702.5億元,較2023年增長32.5%。區域示範效應顯著,新疆、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依託空域資源與技術優勢,探索農林植保、物流配送等多元化場景,政策還推動了45個城市啓動低空基建專項規劃,深化空域管理改革,爲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未來,隨着“低空+”場景創新與標準化體系完善,這一新興產業將持續釋放增長動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儘管當前低空經濟產業正以年均超30%的增速迅猛發展,仍面臨多重製約。一是核心技術被“卡脖子”,高性能輕量化材料、高能量密度航空電池等依賴進口,複雜環境下的智能感知與多機協同技術尚未突破。二是基礎設施滯後,起降點、充電設施等“硬基建”數量不足,低空智聯網、數據安全等“軟基建”標準尚未統一。三是市場化程度不足,運營服務以傳統培訓爲主,消費類場景佔比低於美歐60%的水平,多數企業尚未形成可持續盈利模式。未來,要從產業政策、企業創新與消費者培育3個層面協同發力,爲低空經濟發展構建可持續增長生態。
強化頂層設計與資源整合。既要加快低空經濟專項立法,完善法規體系與空域管理機制,也要加速基礎設施建設與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四張網”(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建設,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核心技術突破,重點攻關eVTOL電池能量密度(目標400Wh/kg)、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推動產學研合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化”鏈條。同時,應培育多元化應用場景與區域特色,鼓勵地方政府結合資源稟賦打造特色模式,引導場景創新,激發市場驅動力。
推動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重點聚焦核心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政府可通過專項資金激勵企業突破關鍵技術,鼓勵企業聯合高校共建實驗室,加速eVTOL、無人機等產品的商業化進程。積極拓展“低空+”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比如頭部企業探索B端與C端融合模式,中小企業可深耕細分領域,以此形成互補。大力構建產業鏈協同生態,推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支持鏈主企業牽頭制定行業標準,提升全球競爭力。
創新消費場景與體驗。結合地方文旅資源,開發低空旅遊、私人飛行等大衆化項目,提升消費吸引力。推廣創新保險產品,利用區塊鏈技術動態掛鉤保費與安全績效,提供消費補貼,如爲個人飛行培訓、低空旅遊體驗發放優惠券,擴大用戶基數。加強安全科普與監管透明化,建立低空飛行安全認證體系,通過APP實時公開空域狀態與飛行數據,同步加強公衆科普,提升信任度。 (作者:張 婭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