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珩的國際共制心經驗

平珩認爲,國際共制急不得,要彼此慢慢理解。(陳偉熙攝)

平珩溫婉與堅毅的特質來自她的母親林婉珍(右)。(季志翔攝)

同在紐約大學研修的羅曼菲(左起)、李安、平珩、劉若瑀。(皇冠出版提供)

《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書封。(皇冠出版提供)

舞蹈空間舞團與東京鷹舞團跨國合作,耗費十二年,從沒有疫情到後疫情,從原本規畫的舞臺演出到影像拍攝演出的《月球水2.0》。(謝三泰攝,舞蹈空間舞團提供)

疫情改變表演藝術的工作模式,國際交流不再需要飛來飛去、面對面開會,但其中的「眉角」和溝通的難度卻也相對變高。國家文藝獎得主平珩近期將多年國際共制經驗書寫成《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一書,和讀者分享國際共制節目幕後的酸甜苦辣。

國際共制急不得

以往臺灣外交困境,受限於諸多政治難題,在許多領域遭打壓時有所聞,但是文化外交相對顯得沒有界線,在國際的外交場合,若有一場來自臺灣團隊的演出,距離馬上拉近,而近年來臺灣與其它國家一起合作製作節目,也使得臺灣藝術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變高,還能共享製作資源,這是國際共制帶來的好處。

平珩所成立的舞蹈空間舞團,33年來也有許多國際共制經驗,除了累積獨特的作品,同時還結交了許多好友,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就願意爲了臺灣觀衆而帶着一家來臺隔離和演出,臺灣舞者也因爲瑪芮娜的舞作而有機會到國外演出,成爲特別的經驗,荷蘭的節目製作人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也是臺灣節目在國際上重要的推手。

平珩表示,表演藝術是一種國際性的語言,「大家去看一場京劇,不見得要理解故事,但是可以從身段、唱腔,理解其中的內涵,舞蹈也是,每個地方的舞蹈和使用身體的方式不太一樣,欣賞不同地域的演出,可以看見活的內涵。」

然而,說着不同語言的人,帶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和自身的文化,究竟要如何一起工作?平珩表示,國際共制急不得,「這是一種慢慢了解彼此的方式,有一些有趣的點子,可能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對下次的合作會有影響。」

從黑髮做到白髮

在新書自序中,平珩特別提到,與「老外」交手,如同江湖武林高手對決,天下之大,需要做足準備,但也處處無法預料。像她的舞蹈空間舞團近期纔剛完成一部和日本東京鷹舞團合作的作品《月球水2.0》,就耗費了12年時間,從沒有疫情到後疫情,也從原本要在舞臺上演出變成以影像呈現,而影像拍攝的方式,是兩地各自先拍攝,再透過剪接技巧,讓兩邊的舞者可以「同臺跳舞」。

平珩表示,和東京鷹舞團的合作經驗很愉快,打從2010年第一次和對方合作,就感受到他們團隊的幽默特質,爲此,平珩也爲舞者安排上戲劇、小丑戲課程,希望能發掘舞者的潛力,也找到更多可能性。這是國際共制帶給平珩的靈感。國際合作急不得,舞者的身體表現也急不得。

原本預計要在2020年的呈現,因疫情而延後了兩次,平珩還是不放棄,「既然不能在舞臺上演出,那麼我們就改以影像呈現吧。」平珩說,她在提出這個建議時,根本不熟悉影像拍攝作業需要耗費的工程,和表演藝術是完全不同的思考邏輯。平珩說,「沒想到我做了一輩子的表演藝術,從黑髮做到白髮,還是有很多我不理解的事,未曾經歷的狀態。」

永不放棄的心

平珩表示,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最重要的是溝通的方式,「急事緩說,原本要說四句,第一次先說一句,後來再說兩句,最後再說三句,慢慢溝通。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能說,是拿捏的藝術。」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永不放棄的心,這讓一出跨國共制的作品,能過挺過疫情,突破場地限制,最終呈現在觀衆面前。

一九八○年平珩赴美進修時,認識了同在紐約大學的導演李安,懷抱國際大夢的李安實現了他的夢想,平珩自謙從未有奢望,卻因緣際會走上與國際接軌之路,現在更出版新書,分享國際共制經驗,平珩認爲,國際共制是讓世界看好臺灣的實質行動,在這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中,她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在所有的學習與領悟中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