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3000萬!王傳君吳鎮宇太頂,或超沈騰馬麗成暑期檔最大贏家

“姍姍來遲”的暑期檔終於正式拉開了帷幕。

有人趕着定檔。

有人宣佈提檔。

而有人,則默默地打出了頭炮——

默殺

《誤殺》導演柯汶利的新作。

前期熱度就已經拉滿:

校園霸凌。

觸底反彈。

全員震撼。

高能反轉。懸疑犯罪。

幾乎能滿足觀衆對於犯罪片的所有期待,以至於海報上都寫道:未成年人謹慎觀看。

更別說,導演的原版《默殺》就曾入圍過釜山電影節,至今都在豆瓣有着7.9的高分。

而這部自我翻拍,不僅保留了設定,很多地方更是直擊國內觀衆的痛點。

所以又是一部掀起觀影熱潮的大作?

Sir只能說。

它的野心,遠比你以爲的要大。

01

和《誤殺》一樣,《默殺》的故事放在了一個外國的華人社區,開始於一場校園霸凌。

有一說一,這絕對是Sir近年來看過的最狠的一場霸凌戲。

一個女孩,被班上幾個同學帶到了雜物室。

她們先把她綁在牆上,給她渾身塗滿膠水,把嘴封住,甚至頭髮也全部粘住,最後給她灌膠水。

凌辱。

毆打。

而原因?

僅僅是因爲,她不能說話。

僅僅是因爲作爲殘疾人來讀普通班,就被猜測走後門,污衊說她母親勾引校長。

甚至,僅僅是因爲她們覺得好玩,有趣。

而這樣的霸凌,其實出現過不止一次。

受害者也不只有一個。

比如用帶刺的荊棘編成頭環,然後強行戴在同學頭上。

刺得人滿臉是血。

無聲哭泣。

比如剪斷女孩的頭髮,然後泡進水裡。

逼她喝下。

可以說,在挑動觀衆的情緒,讓觀衆憤怒這件事上。

《默殺》是一流的。

但比起讓人怒,導演這回更狠的是——

他還讓你怕。

想下這個場景。

雷雨夜。

廢棄老房間。

一個蒙面殺手,在雨中忽隱忽現。

和朋友約好的鬼屋探險,結果朋友一個個消失。

鬼屋瞬間變成煉獄。

怎麼逃也逃不掉,被兇手追上,然後?

一錘一錘直接砸死。

就這種視覺衝擊,《默殺》同樣不止一次。

同樣是雨夜,廢棄公交車,等候朋友的女孩被殺手尾隨。

不論是玻璃上閃現的人影,還是兇手在安靜狀況下突如其來的破窗。

這驚悚感,這種撲面而來的刺激,放在國產院線。

完全不輸恐怖片。

甚至還出現了從天而降的屍體這種“經典場面”。

連殺戮的結尾。

鏡頭放出來可能都需要打碼的那種。

可以說,不論是視聽體驗,還是情緒挑動。

《默殺》在觀感上。

時時刻刻在抓住你的眼睛。

02

但顯然,在柯汶利的想法裡,光奪人眼球還是不夠的。

他要抓住觀衆的“心”。

怎麼抓?

對於懸疑片來說,無非是兩大法寶:懸念與反轉。

而這兩者。

在《默殺》裡非但都給足了誠意,甚至多得喂到你飽。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留守母女。

女兒小彤(王聖迪 飾)不能說話,原本只能讀特殊班,但她的母親李涵(張鈞甯 飾)希望小彤能夠進入普通班級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學習。

爲此,她不惜辭去工作,來學校做校工,幹雜活幫忙。

爲孩子付出所有愛的母親?

但奇怪的是,當霸凌發生後,李涵除了剪掉小彤被膠水粘住的頭髮外,沒有別的反應。

既不告訴老師,也不報警求助,哪怕她看到了霸凌者是誰。

爲什麼?

很快,霸凌變成刑案。

在學校裡霸凌小彤的那幾人先後失蹤,被殺。

兇手是誰?

一開始,Sir也以爲和母親脫不了干係。

畢竟。

面對警察的詢問,小彤十分畏懼母親的在場,讓警察戴國棟(吳鎮宇 飾)都懷疑這對母女關係不正常。

更重要的是。

房東徐媽媽(蔡明 飾)在情急之下脫口而出:

整棟樓都能聽到她晚上打孩子。

虐待?

有一個細節,電影裡的小彤一直穿長袖。

△小彤的長袖和周邊的同學形成了明顯對比

也在暗示,這對母女,似乎沒有像表面展現的那麼純良。

但真的是她嗎?

沒那麼簡單。

僅僅從介紹裡,你就能看到,本片的最大嫌疑人,其實是校工林在福(王傳君 飾)。

甚至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已經給到了真相的暗示。

具體原因Sir不劇透。

但可以說的是。

正當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底層互助、替天行道的故事時。

卻發現。

這怒火之下還暗藏着另一層真相。

讓人猝不及防。

沒錯。

和大部分懸疑片不同的是,本片裡從警察到老師,從施害者到受害者,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面目不清,善惡難辨。

比如學校的方老師(金士傑 飾)開辦了慈善會,聯合學校開辦特教班,資助殘障孩子入讀。

看起來樂善好施。

但其實,他的惻隱之心,也是案件發生的催化劑之一。

比如看起來喜劇風格十足的房東徐媽媽。

電影裡也給到了她冷酷的一面:

面對求助視而不見,面對兇殺案的發生最關心的是自己租金下降問題。

甚至被霸凌的小彤。

她真的,只是個單純的受害者嗎?

所以說。

《默殺》這次其實是特意創造了一個非常極端的困境,把這些普通人都扔進了困境裡,反覆拷打,折磨。

要的,就是逼出不一樣的另一面,揭開人最真實的底色。

但底色是什麼,又是利益爭奪,是人心陰暗?

不。

如果給《默殺》的故事找一個落點的話,那應該是:

爲了守護自己生命中那一抹光。

人能夠做到怎樣的極致。

只不過。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03

看到這裡你或許意識到了:這並不是一部“爽片”。

甚至於。

相比於那些簡單直白卻大受歡迎的復仇爽片,《默殺》在故事容量加倍的同時,卻把大量的鏡頭用在了一些“弦外之音”上。

這也是爲什麼Sir說它有“野心”的原因。

柯汶利並不想拍一部簡單的“票房大作”,他試圖站在一個更大更寬闊的角度,來細究這些人間悲劇的成因。

一個可以解謎的線索——

隱喻。

要知道,柯汶利2019年拍《誤殺》時,就在原版的基礎上加入了不少的細節和隱喻,來豐富主線故事和角色的厚度。

舉個例子。

羊。

不知道有多少觀衆還記得《誤殺》電影開頭,片名出現時伴隨了兩聲羊叫。

而在電影裡,在多個場景裡,出現了羊的身影。

比如寺廟裡李維傑佈施成功後,比如李維傑沉車滅跡時,比如被警察打死的“替罪羊”,以及出現在臺詞裡明顯指代民衆意思的“羊羣”等。

“羊”指的是什麼?

除了有宗教上的犧牲和贖罪的含義,在電影中每一次出現,都像是一種來自觀衆的旁觀和審判。

更指代了更廣泛的被欺壓的大衆的聲音,跟劇情結尾的反抗契合。

而《默殺》呢?

或許大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影片有着較強的宗教隱喻。

比如這些一眼就能看到的——

開場林在福海嘯後爬上船獲救的場景,就是典型的隱喻《創世紀》裡諾亞方舟的故事,災難之後的重生。

小彤被霸凌的時候,被用膠水束縛在牆上。

注意霸凌者給她擺的姿勢,是十字架。

有獻祭和贖罪的含義。

同樣,前邊說的另一個女孩慧君被霸凌的方式是,戴上荊棘編成的王冠扎得滿頭是血。

這是耶穌受難的造型。

甚至最後摔進水裡的形象,都是典型的洗禮。

而更重要的,其實是一個和《誤殺》一樣的動物隱喻——

鴿子。

影片中鴿子出現很多次。

比如慧君被霸凌時,霸凌者威脅她的方式,是傷害她那隻受了傷,飛不起來的鴿子。

或者,小彤先是在教室看到一隻撞牆而死的鴿子,後來,又在學校禮堂裡看到的一隻比人還要巨大的鴿子。

鴿子代表着什麼?

當然是愛與和平,當然是希望與自由,是電影中好人們希望保護的東西。

但同時。

小彤在禮堂看到的巨型鴿子,卻是一隻“房間裡的大象”,指代的是困在這所禮堂裡,尋求公道而不得的冤魂。

簡單來說。

這些符號與隱喻的指向,就是在說,這是一個愛與希望早已遠離的世界。

人類需要重生。

以阻止這個糟糕的現實,繼續惡化下去。

但爲什麼會這樣?

其實,我們從影片的片名就可以看得出來——

默殺,沉默的“默”。

怎麼說?

其實2022版的《默殺》是導演在《誤殺》之前的作品,而在當時的採訪中,他已經提到這個故事片名以及用到宗教元素的原因。

而2024年版的《默殺》更有一場直接的戲份——

電影開頭,霸凌小彤的場景裡。

曾經有保安和同學們都發現了霸凌現場,可是畏於其中一位霸凌者是校長的女兒,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

甚至在警察介入之後,很多人也諱莫如深。

爲什麼?

因爲事不關己。

甚至如果你回頭再看這個故事,你會發現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正是因爲這種種“事不關己”而引發的。

如果在這幾個案子中,哪怕站出來一個人,大概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悲劇。

但因爲每個人都選擇沉默。

就像房東說的:

“我沒有手”。

這最終導致災難,反噬到了那些不願伸出援手的自己身上。

相對於人心。

這種沉默,恐怕纔是導演更想去批判的東西吧。

所以說到這裡。

你還會覺得《默殺》只不過是一部集合了大量社會議題的復仇電影嗎?

當然不止。

雖然影片有着大量奇觀化的設定,和對於極端環境的追求。

但。

相比於這所謂的大尺度,影片真正讓人思考的,其實是——

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這種困境裡。

沒錯。

不要沉默,這纔是《默殺》真正的價值。

當大家都啞口無言。

當所有人對於眼前發生的苦難都選擇無視或妥協退縮的時候。

這不是在保護自己,也不是什麼獨善其身。

這是在放縱惡意。

而把一個本可以更好的世界,讓渡給了仇恨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