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減塑、限塑立場不變

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1日在韓國釜山落幕,雖然公約因爲各國意見分歧未能定案,但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強調,環境部減塑、限塑立場不會改變。圖爲彭啓明(左)、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右)與臺灣觀察團合影。(蔡佩珈攝)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1日結束,但因歐盟、產油國意見分歧,公約無法定案。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指出,環境部減塑、限塑立場不因此改變,2018年提出的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禁限用規畫,將在明年上半年與各界討論,以建立新的減塑里程碑,包含期程從2030年拉長至2035年、擴大限用品項,對抗傳統塑膠污染。

全球塑膠公約草案共32條,臺灣觀察團代表之一樊國恕表示,本次談判爭議主要圍繞在歐美國家及產油國,其中塑膠產品及產品添加化學品納入淘汰清單及期程、原生塑膠聚合物訂定減產目標、訂定全球基金機制相關爭論非常多,尤其減碳已衝擊產油國,若再加上塑膠管制,遊說力道可想而知,但草案已納入各界意見,預期下次談判將逐條討論、確定。

彭啓明提到,本次談判有220名化石燃料遊說者註冊參與,其次爲歐盟約191名,導致難以形成共識,但目前已進入深水區,各國談判代表在條約文本結構跟要素取得更大共識,關鍵領域因有分歧需協商解決,全球面臨塑膠使用轉型挑戰仍有一段路要走,但環境部願履行國際承諾。

彭強調,環境部減塑、限塑立場不因此推遲,將在現有部分成功基礎下,明年上半年與各界研議新的減塑方法及措施,並做好社會溝通,以源頭減量、循環經濟的綠色成長新模式,對抗傳統塑膠污染;不少環團、地方小社區願嘗試零廢棄、不用塑膠袋,未來也希望找這些團體來推動減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補充,未來會依公約談判情形協商各部會因應,並與塑膠聯盟、產業合作,協助塑膠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