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發現最早的“北京人”:平均壽命14,今人已是長生不老

1929年12月2日下午4點多鐘,一個考古發掘小組,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十分完整的頭骨,一半在鬆土中,一半在硬土下。此時天色已晚,洞中光線不足,發掘小組便點上蠟燭繼續工作,但一直幹到下班時間,頭骨仍然沒有挖出來。發掘負責人擔心將頭骨留在野外不安全,堅持要當夜挖出來。就這樣,又工作了一段時間,天色變得更黑了,負責人有些着急,就決定用撬棍把它撬出來。

該負責人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其實這個頭骨在荒山野地已經有幾十萬年之久,再多放一夜又有什麼關係呢?但當時我心情激動,無論如何也要把它挖出來。”(裴文中《回憶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

這個負責人叫做裴文中。頭骨撬下來後,讓他有些惋惜,因爲頭骨的一部分被撬碎了。不過,這一撬也讓他知道了猿人的頭骨竟有十多毫米厚,比現代人的頭骨厚得多。

這一撬,讓他的名字永載古人類學史冊。因爲這個頭骨的發現,後來被認爲是20世紀古人類學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被國際上稱爲“古人類全部歷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

事實上,從1921年8月周口店遺址被發現後,很多考古學家都一直嘗試找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1926年,奧地利人師丹斯基曾在龍骨山發掘的化石中,發現了兩顆很像是人類的牙齒化石。1927年,瑞典人步林博士發現了一顆人類的牙齒化石。

經過和當時協和醫學院解剖系的教授、英籍加拿大人步達生的研究後,認爲布林找到的這一枚化石是介乎猿與人之間的原始人類化石,於是就被起名爲“中國猿人北京種”(拉丁文爲Sinanthropus pekinensis)。爲方便起見,他又起了個俗名,叫做“北京人”(Peking Man)。

此後,步達生寫了份報告,並攜帶這顆牙齒,周遊世界,與各國的人類學家研究交流。不過,他的推斷當時並沒有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讚許。許多人認爲他根據的材料太少,而得出的結論卻過於重大。在這種情況下,發掘出完整的人類化石,就成爲證明猿與人之間的“北京人”存在的關鍵。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出生於河北省豐南區大新莊鎮瓦子莊村的一個清貧的教師家庭,1927年北大畢業、到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1928年,經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同意,他被派往周口店,參加龍骨山古生物化石的發掘工作。

1929年12月6日,裴文中把撬下來的猿人頭骨送到北京後,被放在所內陳列館供人蔘觀,引起極大轟動。此後,在對周口店的發掘中,他又確認舊石器和用火痕跡的存在,爲人們研究北京猿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

目前,根據考古界發掘的證據,我們瞭解到的北京猿人大體是這樣的: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白天採摘果實,獵取野獸,晚上回到龍骨山的山洞裡,烤火休息。他們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羣,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流。他們的壽命普遍很短,大多在14歲前就夭亡了,現在的人和他們相比、人人都算是長生不老了。

1946年時,裴文中加入了九三學社。九三學社是一個以科技工作爲主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爲成員的團體,裴文中是其中的重要成員。該社在新中國建國前一直沒有固定辦公地址。解放後、在毛主席關心下,九三學社有了位於北京西城區西四頒賞衚衕的固定地址。爲表示對主席的謝忱,學社決定送主席一面放大鏡,裴文中就是此事的主要籌辦人之一。

1982年9月18日,裴先生在北京病逝。官媒對他給出極高的評價:“裴文中是中國20世紀的科學精英,是地質學界、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的一代宗師,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學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還是文博界的重要領導者。”如去願裴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