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打納粹 參加諾曼第戰役的國府海軍健兒

葛敦中將服役過的英國皇家海軍航空母艦搜索者號。(帝國戰爭博物館

數年前,網路上流傳了一篇名爲《國軍52軍浴血諾曼第》的文章,在海峽兩岸引起了轟動。這篇疑似由對岸網友竄改歷史虛構出來的網路「釣魚文」,不只騙倒了無數的大陸國粉」,就連臺灣泛藍陣營的學者教授,甚至於退役將領也都信以爲真。

不過在熟悉抗戰史的學者進行認真的考據之後,已經證實陸軍第52軍抗戰期間一直駐防於雲南,固守中華民國與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安全,沒有可能被派到歐洲戰場去支援諾曼第登陸。只是,52軍沒有參加諾曼第登陸,並不代表中華民國國軍沒有參加過諾曼第登陸。可以肯定的是,有20名來自中華民國海軍的健兒,參加了從納粹手中解放法國戰鬥

林炳堯服務英國皇家海軍藍蜜莉斯號戰鬥艦。(帝國戰爭博物館)

遠赴英國學航海

由於在抗戰初期就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水面戰鬥艦艇,提到中華民國海軍在八年民族聖戰中的貢獻,人們只瞭解他們運用水雷騷擾日軍航道,並且配合陸軍打游擊的相關事蹟而已。很少有人知道,到了抗戰末期有這麼一批中華民國海軍以見習名義跟着英國皇家海軍一同出海作戰,而且打的還不是侵佔自己國土的日本侵略者,而是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的納粹德國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便積極尋求美國與英國協助重建在抗戰初期被打得潰不成軍的海軍。1943年,中華民國海軍部選派了黃廷鑫盧東閣王顯瓊郭成森、林炳堯、牟秉釗白樹綿姜瑜、葛敦華、熊德樹聶齊桐吳桂文謝立和、鄒堅楚虞璋汪齊、王安人、周宏烈、吳家訓、錢詩麒吳貴榮吳方瑞、張家瑾與晏海波等24名青年軍官到英國受訓。

這24人當中,除四人有4人被分發到普利茅斯港輪機學校,剩下20人則到了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中國班學習航海。經歷過三個月專業的航海訓練以後,他們20人以皇家海軍少尉的身份被分發到英軍各型水面艦艇上深造。其中有幸被分發到搜索者號(HMS Searcher)護衛航空母艦上服務的葛敦華,戰後在臺灣當上了國防部常務次長與總統府國策顧問

1944年5月4日,葛敦華跟隨搜索者號前往挪威哈爾斯塔外海作戰,親眼目睹由艦上起飛的TBF復仇者式魚雷機,在F4F野貓式戰鬥機的護衛下擊沉德國海軍U-711潛艦。一個月後的6月6日,英美盟軍發起「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登陸法國北海岸的諾曼第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葛敦華與其他19名中華民國海軍前輩,共同見證了這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刻。

參加諾曼第登陸作戰國府海軍林炳堯中校。(李崇威提供)

解放法國的中華民國海軍

當來自美國、英國與加拿大的盟軍將士們在搶灘登陸之際,葛敦華所服務的搜索者號則在外海地區執行護航與反潛任務。葛敦華未必能夠用肉眼目睹到灘頭上的激烈交鋒,但是他們的任務卻十分重要。假若盟軍的海上運輸線因爲失去像搜索者號這樣的護航軍艦保護而遭德國U級潛艦癱瘓,在前線德軍戰鬥的盟軍弟兄將可能因缺乏補給而敗下陣來,人類整個歷史都將爲此改寫。

另外一位在諾曼第參戰的林炳堯,則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戰鬥艦藍蜜莉斯號(HMS Ramillies)上。相對於在外海防範潛艦的搜索者號,負責以艦砲攻擊德軍工事的藍蜜莉斯號距離前線就近多了。他們的任務是支援英軍、加拿大軍、波蘭軍、挪威軍與自由法軍進攻寶劍海灘(Sword Beach),並徹底摧毀貝內維爾砲臺(Berneville battery)。

林炳堯在他的日記中記載,正當藍蜜莉斯砲擊寶劍海灘的時刻,有三枚德軍發射的魚雷向他們的戰鬥艦方向撲來。所幸當時戰艦正在移動艦首以捕捉適當的砲擊位置,因而與三枚魚雷擦身而過。灘頭上敵我兩軍交鋒激烈,不過根據林炳堯的回憶,他們海軍人員過得倒是比較悠閒。除了能吃到麪包、香腸還有牛肉罐頭外,甚至連下午茶都可以喝到。

法國北部諾曼第的局勢穩定後,20名中華民國海軍健兒跟隨着皇家海軍艦艇沿着直布羅陀南下,支援登陸法國南部土倫的「龍騎兵行動」(Operation Dragoon)。換言之由盟軍發起,從德國人手中解放法國的所有海上作戰都有中華民國海軍人員的參與。透過參與此次軍事行動,國府海軍不僅協助美英兩軍奪回了法國,而且也充分的瞭解到現代化的海戰與兩棲登陸戰究竟該怎麼打。

分散海峽兩岸的諾曼第參戰者

伴隨着德國與日本的投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20名參加過諾曼第登陸的國府海軍健兒返回中國。國共內戰爆發以後,由於海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派系糾紛,他們當中有一半的人沒有隨中華民國政府遷來臺灣。葛敦華將軍表示,到諾曼第參戰的海軍健兒很少有人同情中共,他們絕大多數是因爲來不及隨政府撤退,或者基於個人因素而沒有來到臺灣。

到臺灣的10名諾曼第參戰者中,除了葛敦華外,比較有名的海軍第9任總司令鄒堅上將、海軍官校第10任校長白樹綿中將、海軍參謀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的牟秉釗中將與中船公司總經理晏海波中將。沒有來臺灣的前諾曼第登陸參戰者中,也有人在大陸淪陷之際逃往英國控制下的香港避難。這些人當中,最有名的就是當到了重慶輕巡洋艦艦長的林炳堯。

重慶號原名曙光女神號(HMS Aurora),是1946年由英國贈送給中華民國海軍的輕巡洋艦。該艦如同今日的基隆級驅逐艦一樣,是中華民國海軍在大陸期間噸位最大的水面戰鬥艦。1949年2月,重慶號艦長鄧兆祥因厭惡海軍內部的派系鬥爭而在葫蘆島宣佈「起義」,帶着整艘軍艦投降了解放軍。林炳堯中校因爲在一個月前被調往其他軍艦上服役,幸運的躲過了被劫持投共的命運。

大陸淪陷之際,不信任中共的林炳堯沒有留在大陸參加解放軍,而是選擇到香港低調渡過了自己的後半生。直到去年,纔有着迷於民國軍事史的香港學者在林炳堯生前的寓所裡找到他的日記與遺物。他的衆多遺物之中,還包括了一面珍藏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的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可見那個世代的海軍軍人對國家的忠誠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些前往港臺躲避赤禍的海軍先進做出了正確的決定。20名參加諾曼第登陸的海軍健兒當中,唯一的中共地下黨員張家瑾,就因爲娶了一個英籍太太的原因,在文化大革命時代被誣指爲「英國間諜」遭到批鬥。不堪來自紅衛兵的折磨,張家瑾在1966年自殺身亡。其他留在大陸的三個人,包括盧東閣、郭成森與黃廷鑫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

可能因爲這20人無論是在臺灣、香港還是大陸者,都擁有非常特殊的二戰老兵身份,他們在兩岸開放交流後也沒有組織過任何的聯誼活動。到了臺灣的諾曼第參與者,除了回到大陸探親外,基本上也是一律不出席中共官方舉行的紀念活動。葛敦華將軍更是多次推拒了中共方面的力邀,到2010年過世以前都沒有踏上過中國大陸的土地一步。

在衆多戰後出生或成長於臺灣的退役將領密切往來兩岸之際,葛敦華這些抗戰世代的軍人爲何如此抗拒與中共的交流呢?葛敦華將軍表示,首先他不希望自己從參加諾曼第登陸戰爭以來學到的兩棲作戰相關知識,在與大陸方面交流期間無意被透露給解放軍。身爲中華民國的軍人,就不能夠做出對不起中華民國的事情來,這是第一。

第二,則是葛敦華從前國民黨主席連戰那裡知道,自己因爲參加過諾曼第登陸作戰,所以照片被展示於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裡面。他認爲中共別有動機的想要從中華民國政府手中將包括諾曼第登陸在內,所有國軍參與過的抗戰歷史「整碗端去」,因此決定保持自己軍人的氣節,絕對不到中國大陸去替對岸的觀點背書。

晚年的葛敦華中將,仍持續關心國防,一身傲骨的捍衛中華民國。(沈明傑攝)

今天,參加過諾曼第登陸作戰的20名海軍先進已經通通去世。隨着抗戰世代日漸凋零,能夠像葛敦華中將與林炳堯中校這般堅持「漢賊不兩立」思想的人已經不多。然而在他們這些抗日與反納粹英雄們曾經以生命保衛過的臺灣,卻出現了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甚至於崇拜希特勒的歪風,又叫這些老英雄們在天之靈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