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曾被嘲諷“騙子”,遭無數網民誤解,他用實力讓人閉嘴!
他曾經被中國的公知們嘲諷爲“就是一個騙子”,也因此被無數的網民們誤解,但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嘲諷與謾罵,他全然不曾理會只是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
後來在他的主導下中國第一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甚至將中國的量子技術提高到中國前列,他也因此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騙子”,他就是潘建偉教授被稱作爲中國“量子之父”。
1970年3月在浙江東陽的醫院內潘建偉出生了,少年的他顯得極爲的聰明,在其中小學階段全都是全班第一甚至於全年級第一的優異成績。
1987年潘建偉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專業爲近代物理系,1992年本科畢業後繼續留校深造於1995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碩士學位。
潘建偉教授
碩士畢業後潘建偉教授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99年獲得維也納博士學位,在維也納學習期間,他參與了他的導師賽林格教授所研究的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的項目,並獲得成功。
這也是潘建偉首次參與量子領域的實驗,這對他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因爲國內的條件當時並不允許,後來潘建偉教授被中國科技大學聘請擔任教授一職,致力於研究量子領域,中國的量子事業也在潘教授的帶領開始了新的征程。
其實量子力學自從被提出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爲解決信息科技發展出現的問題做好了準備,其中量子計算機就是一種代表,它能夠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展現量子技術的優越性。
比如谷歌就宣佈開發了一個全新的53量子比特處理器,只用了大約200秒的時間就解決了傳統計算機可能需要1萬年才能夠處理的問題。
量子計算機是隨着可操縱的量子比特數呈現指數增長,利用萬億次傳統計算機分解300位的大數需要15萬年,而利用萬億次量子計算機只需要1秒!
潘建偉教授
而在此項研究中,潘建偉教授則是宣稱,“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在此之前潘建偉的研究團隊朱曉波教授也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舉辦的“墨子沙龍”上表示,中科大團隊將在未來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系統。
這意味着中科大所研究出的量子計算機將會超越谷歌目前宣佈研製成功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
根據環球時報的報道,谷歌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登論文,宣稱谷歌已經在量子計算器實現了“量子霸權”,谷歌首席執行官稱谷歌一共花費了13年才取得這一突破。
同時多家英國媒體還聲稱,谷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其研發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在3分20秒的時間內,完成傳統計算機需要1萬年才能夠處理的問題。
該報告還指出谷歌最新研製的53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被命名爲“懸鈴木”,它所進行的運算可以證明一個隨機數字生成運算。
而潘建偉教授的研究團隊將會比谷歌更快更強,中國的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也勢必將在未來走向前列。
概念圖
而除了量子計算機外,潘建偉研究團隊還聯合牛津大學,中科院院士王建宇,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在《自然》上發表了《基於糾纏的千公里級安全量子加密》。
這是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
這項研究成果的厲害之處在於,直接把地面無中繼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通過對物理學原理,確保了即便衛星被劫持,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
而量子加密技術目前則是世界最尖端的科研對象之一,它有着極爲廣闊的應用前景,備受世界各國所期待,量子密鑰是利用量子態進行加密,任何形式的竊聽行爲都會造成量子態的改變。
因此潘建偉教授聲稱,“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只要是使用了量子加密技術,如銀行保險等十分注重安全以及隱私的領域幾乎不存在被他人“竊取”的可能。
可是要是想要真正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兩大難題,一個是安全性,另一個則是超遠距離傳輸,這兩個是“魚與熊掌”的關係,想要實現超遠距離傳輸,那麼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就無法得到保障,反之亦然。
概念圖
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現場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距離大約都在百公里級,在極端條件下,最多也只能達到500公里。
因此要想實現千公里級的量子密鑰分發,就必須藉助量子中繼器,比如中國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該條通信幹線就使用了32箇中繼節點接力轉發,實現了連接北京到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公里的量子通信網絡。
而在最近公佈的最新研究情況稱,潘建偉團隊利用“墨子號”衛星作爲中繼點,已經實現了高達7600公里的超遠距離傳輸,目前來說是世界最長的一條通信幹線。
可是在利用“中繼器”作爲通信的中轉分發也會打破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堡壘,因爲任何中繼器,甚至是遠在太空的“墨子號”衛星都存在被他人非法劫持的危險,而一旦中繼器被他人利用,那麼其造成的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潘建偉教授
可是潘建偉教授的研究團隊就成功的打破這個兩難的困境,實現了長達1120公里的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研究人員們打破以往的慣性思維,不再利用“墨子號”,而是讓它作爲糾纏源頭,只負責糾纏,不必掌握任何密鑰信息。
這樣就算是未來某一天“墨子號”真的被劫持了,也不用擔心信息泄露的危險,而且此項技術還將無中繼傳輸距離提升到千公里級。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在潘建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帶領下,中國的量子技術也勢必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