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於中國"

(原標題:"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於中國")

原創 齊倩 觀察者網

► 文 觀察者網 齊倩

2021年,歐盟推出雄心勃勃的“全球門戶”基建計劃,同時不加掩飾地宣稱,此舉旨在抗衡中國。但據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11月6日報道,如今3年過去了,多項數據顯示,許多歐盟經歐洲投資銀行(EIB)等機構資助的基建項目,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

“布魯塞爾的全球基礎設施計劃不是在挑戰北京,而是在依賴北京。”報道如此感嘆道。

這條路是歐洲的?還是中國的?

報道首先提到了E60高速公路。據介紹,E60高速公路是連接亞歐交通幹線的關鍵國際交通紐帶,將貫穿格魯吉亞東西部,被稱爲該國的“一號工程”。該項目資金來自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但建設合同落到了五家中國建築公司手中,沒有歐盟企業位列其中。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多家中資企業參與建設的E60高速公路多個標段已經開通,其中包括“最具挑戰性的”F1標段,其中Rikoti隧道所在地地勢崎嶇、地質構造複雜。承建F1標段的中建一局去年11月表示,該標段中超1700米長的Rikoti隧道已經貫通,標誌着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去年11月,Rikoti隧道貫通 中建一局

全面貫通後,E60高速將成爲格魯吉亞最高規格的國際高速,可極大地緩解現有交通壓力,爲將格魯吉亞打造成爲連接歐亞的運輸物流中心樞紐,促進當地的經濟、旅遊、文化、貿易國際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企不斷取得關鍵進展之際,E60高速公路也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關注和警惕。

Politico EU提到,當地居民有一個疑惑:這條新高速公路是歐洲的,還是中國的?其中一人說:“歐洲出了錢,所以這條公路是歐洲的。”但另一人持不同看法:“但它是中國人建造的,所以它是中國的。”

格魯吉亞E60高速F4標段 貴州動靜新聞

這些數據,讓歐盟有點尷尬

“這場辯論也許是一個地方性辯論,但具有國際影響。”

報道稱,“當布魯塞爾準備在全球基礎設施的融資和建設方面向北京發起挑戰時,卻面臨着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它的努力有時會與對手重疊;它資助的許多項目都是由中企承建”。

報道援引歐洲投資銀行公開數據指出,自2019年初以來,中企在格魯吉亞、塞內加爾、突尼斯等歐盟以外國家獲得的項目合同,約佔歐洲投資銀行資助第三國項目總價值的13.1%,僅僅略低於歐盟公司獲得的合同總價值(15.7%)。

除歐洲投資銀行外,歐盟還通過成員國政府以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在技術上不屬於歐盟,但其54%的股份由歐盟、歐洲投資銀行和歐盟各國政府持有,其餘股份由其他44個國家持有。

然而,在過去五年中,中國公司贏得了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資助的公共部門項目總價值的13%。

例如,在烏茲別克斯坦,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爲沙特、阿聯酋公司正在開發的總計七個風能和太陽能項目提供了至少5億歐元的融資,但這些項目已承包給中國企業。

對此,歐盟智庫歐洲發展政策管理中心數字經濟與治理主管克洛伊·蒂文表示:“‘這是歐洲的提議’的說法,實際上與事實存在矛盾,因爲其中不少項目由中國公司建設的。”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則回覆表示,該機構允許“來自所有國家的參與者,以平等條件”爲其資助的公共部門項目提供商品、工程、服務或諮詢,“無論該國是否是其成員國”。

歐洲投資銀行同樣在一份聲明中稱:“所有公司,無論位於何處,都有資格且自由地參與歐洲投資銀行主導的招標程序。該程序將根據價格報價、質量等一系列標準授予合同。”

比不過,又搞小動作

2021年7月,歐盟推出“全球門戶”全球基建計劃,並於同年12月正式公佈。雖然歐盟避免直接提及中國,但外界普遍認爲,該計劃旨在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我們(歐盟)希望把全球門戶變成一個全世界可信賴的品牌。”馮德萊恩時年7月介紹道,歐盟將與世界各國建立“全球門戶夥伴關係”,希望投資於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將世界各地的商品、人員和服務連接起來。她又於9月份強調,“我們擅長融資修路”。

2021年9月,馮德萊恩公佈“全球門戶”計劃 視頻截圖

Politico EU稱,但在馮德萊恩雄心勃勃地發出挑戰的三年後,歐盟面臨着更大的挑戰,即“經常是中國公司在承建歐盟出錢修建的道路”。

中國參與歐盟資助的項目,讓歐盟企業和行業組織酸味十足,開始搬出所謂“不公平競爭”“補貼”等論調抹黑中企。行業組織歐洲國際承包商負責人弗蘭克·凱倫巴赫就聲稱,“我們不怕公平競爭,但我們永遠無法與接受政府資助的企業競爭”。

與此同時,歐盟也插手企業競標。迄今爲止,歐盟已制定了多項措施來解決採購領域的“不公平競爭”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外國補貼條例”(FSR)。該條例授權歐盟委員會對涉嫌“受益於國家補貼”的外國公司啓動調查程序,自2023年初生效以來,已被使用四次,其中三次針對中企。

據介紹,“外國補貼條例”出臺的主要催化劑之一是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項目。該項目獲得歐盟資助,但最終在2018年被由中國路橋公司牽頭的中企聯合體拿下承建合同。當時,參與競標的奧地利公司因不敵中企,污衊中企存在“價格傾銷”並提起訴訟,但法庭並未發現存在“非法補貼”證據。

諷刺的是,歐盟污衊中企不成,仍不死心。歐洲智庫中歐亞洲研究所執行主任馬泰伊·西馬爾奇克表示:“佩列沙茨大橋項目,是歐盟對中國競爭力和經濟安全思維轉變的關鍵時刻之一。”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委員會正在與歐洲投資銀行討論這些問題,並正在積極努力“探索”各種方案,提高歐洲公司的參與度。

“歐洲人付錢,中國人造,全都是中國的”

然而,克洛伊·蒂文警告稱,歐盟所做的,可能不足以阻止中國企業。

蒂文解釋說,“中國企業正在不斷進步”,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她還提醒,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公司參與歐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讓歐盟難以因其資助的項目而自吹自擂。

Politico EU贊同這一觀點,並提到,佩列沙茨大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佩列沙茨大橋是一座長2440米、寬22.5米的公路斜拉橋,橫跨克羅地亞南部亞得里亞海的小斯通灣,連接該國大陸與佩列沙茨半島。大橋項目是中國企業首次中標歐盟基金項目,也是中企承建的由歐盟基金出資的單體最大項目,於2022年7月正式通車。

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 新華社

報道稱,布魯塞爾認爲,這座大橋是歐盟推動的一項發展,但當地居民感謝的是中國建設者。

“感謝中國建設者爲我們建造了漂亮、壯觀的大橋,給我和同事提供在大橋項目工作的機會。”去年7月,大橋項目潛水員尼克沙·卡萊布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佩列沙茨大橋是克中合作典範,爲當地人持續提供就業機會,並且成爲著名旅遊景點。

今年7月26日,佩列沙茨大橋迎來通車兩週年。新華社指出,兩年來,約500萬輛汽車從大橋通過,大大推動當地旅遊、交通、物流等行業發展,給當地民衆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佩列沙茨大橋的建成歸功於歐盟還是中國,已經不言而喻。

格魯吉亞當地居民正等待E60高速公路全面通車,他們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67歲的奧馬爾表示:“這條路哪像歐洲的路?這裡一切都是中國的。付錢的是歐洲人,但建設者是中國人。”

來源|觀察者網